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起名

起名

复字开头的男孩名字(用复字取名字)

2023-04-26起名
31.店主人对对儿受赏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wú]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的

31.店主人对对儿受赏

一 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wú]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 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 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 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赶巧店主人过去念过几年书,在一边听见了,就又送来了一壶酒,随口对了一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店主人对得挺好,说是,明朝统一了全国,不分什么南北,都是大明国的地方了。这两句还都是嵌字联,出句嵌“东西”,对句嵌“南北”。朱元 璋一听,刚才一肚子的不高兴,全没影儿了,哈哈的笑了。喝完了酒,多给 店主人好些钱。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店主人找去了,要给他个官儿当。店主人听了,头磕得就跟鸡啄米似的,他对朱元璋说:“谢谢皇上,可我真不是个当 官的料儿,您还是让我回家卖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辈子!”朱元璋看他实 在不愿意当官儿,就让他回家了。

据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小酒店》。

32.无名和尚助刘基

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帮着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 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憋[biē]住的时候。

这一天,刘伯温从老家探亲回来,要到京城去见明太祖。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给朱元璋写奏章。可写到半截儿,写不下去了。这会儿,就听岸上 有人喊:“请船停停,请船停停——”原来,岸上有个和尚想要搭船。刘伯 温让船靠了岸,把和尚接了上来。

和尚来到舱里,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么烦心的事?”

刘伯温就实话实说了:“我正给皇上写一份奏章,写到

'蹉跎岁月,五旬有三’ 这句下边的对句怎么也写不出来了。” 和尚听了,随口就说:“大人,对句不如写上

'补报朝廷,万分无一’。”

刘 基听了,吃了一惊说:“师父真是高才。”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懂,上联是说,时间白白过去很多,一晃我已经五十三岁了。下联是说,我报答 皇上做的事,还不到万分之一!表示出刘基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刘 基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好几天,俩人还挺谈得来。快到京城了,刘基打算让他去见见明太祖,可和尚说什么也不去,跟刘基告别下船去了。

据明·杨仪《明良记》,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僧附舟》, 民国·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上。

33. 燕王对对儿显雄心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里和四儿子燕王朱棣、长孙朱允炆[wén] 聊天。聊着聊着,他两眼盯上了门外的两排马孙队,那是他的仪仗队,长长的两溜儿马排得整整齐齐。这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些马尾巴被风吹 得一下子都飘舞起来,还真挺好看。

朱元璋看到这儿灵机一动,脑子里冒出个对子的上联,他对身边的孙子朱允炆说:“我这儿有一个上联,你给我对个下联。我这个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年纪不大,可书读的不少,他稍微想了一下,就说了个下联:

“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允炆的下联对得倒挺工整,可就是意思差点劲儿,没有生气。一向喜欢听好话的朱元璋一听,眉头就皱成个疙瘩,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在一边的朱棣见父亲脸色儿挺难看,就上前对父亲说:“父皇,我也想了个下联。”朱元璋就让朱棣说说。朱棣就大声念了个下联:

“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 个对联,可比朱允炆的有气魄多了。那会儿人们都挺迷信,说皇帝都是“真龙天子”,是龙变的。朱棣的下联表面说的是“龙”,其实是在夸耀 皇帝的威风。朱元璋一听四儿子的下联,眉头子马上舒展开了,长脸又变回 短脸儿了,不由得一拍大腿,连声说:“好,好,对得好!”他觉得四儿子对的“龙”,要比孙子对的“羊”强一万倍。燕王朱棣一看受到父亲的夸奖, 心里别提多美了。

后来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接着当皇帝,就是建文帝。燕王朱棣哪儿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呀?没多久,朱棣就带兵在北平[今天的北京]造反,把建 文帝赶跑了。他自个儿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九《国事类·御对》。

34.“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 棣在北平当燕王的时候,认识个叫道衍(又叫姚广孝)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个儿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上个“白”帽子—— “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噢,这和尚是想帮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顶不放心的就是四叔燕王啦;他想了好些法子,打算着收拾朱棣。朱棣也不能坐等收拾, 就准备起兵打倒建文帝。

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见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这 句话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又是个测字联, “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个“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 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水”能变成“冰”,自个儿这 个“王”能不能变成“皇”呐?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个下联: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道衍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 字,和上联一样,也有测字的意思。真正在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ti ǎo)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皇帝呐?这是道衍在给朱棣打气: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

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道衍给朱

棣出了好些主意,朱棣也让道衍当了大官。

据明·唐枢《国琛集》卷上,明·朱当■《靖难功臣录》、《胜朝遗事初编》卷二,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姚少师影堂》。

35.“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

明成祖朱棣听说江苏溧(lì)阳县有个“神童”叫彭印山,就叫人把他带到 了北京。

彭印山到了京城,正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朱棣在皇宫的奉天门前边,跟大臣们一块看花灯。他把彭印山叫到了眼前,一看小家伙长得挺机 灵,就出了个上联,让这个“神童”对下联: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六岁的彭印山马上对了一句: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君”指皇帝。“永乐”有两个意思:一是皇上和百姓们永远欢乐;二是“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代表明王朝。彭印山祝愿“大明一统”的天下, “万年”永存。

明成祖一听,乐得眉开眼笑,赐给了彭印山好些赏品。

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一《观灯对》。

36.打了脑袋就算没打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jùn]的 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 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shìshān] 的和尚有点儿学问,就去庙里见他。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窝 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军的儿子来见。释珊一听, 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 起来都不肯,这是什么理儿?” 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意思是说,去迎接公子,就跟没迎接一样,没迎接你,也跟迎接了一个样。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 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儿,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这句话跟和尚说的正好成了一副对子。丘浚打了和尚几下,把小木槌儿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

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二《机警部·丘浚》。

37.解缙的顶真联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这天,文人胡子祺[qí]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 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意思是说,金水河两岸刚长出黄色嫩芽的柳条,就跟金线似的低垂着,有人在河里钓到了金鱼,就用柳条穿上金鱼的嘴提溜[dīliu] 着。

这个上联是个“顶真联”,就是前半句的末尾一个词——“金线柳”,又是后半句的头一个词。同时这还是复字对,一共用了四个“金”字。

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就对了个下句: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簪(zān), 是古代人用它来别住头发的。有银的、铜的、骨头的,还有 玉的,簪子的一头常常雕刻着一些花鸟;“玉人”,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妇女。解缙的下联也是顶真对,前半句末尾的“玉簪花”,正好是后半句的开 头。同时,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 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

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二《解大绅对》。

38.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

解缙的爸爸是个读书人,妈妈也念过不少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十几岁就成了个“小才子”。

解缙十四岁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打算写副春联,准备初一贴出去。他家的对门住着个姓曹的尚书。曹家阔气极了,院子里栽了一大片竹子,竹 子高出墙头,从外面一看,绿绿的惹人爱。解缙就借这个景儿,写了副春联, 第二天一早贴到了门外。春联写的是: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谁知,这副对联让曹尚书看见了。他来了气,你小小的人家也配说“家藏万卷书”?我让你的春联贴不住!他就喊家里那些仆人,把院里的竹子全 给砍了“头”——削[xiāo]去了半截儿,从院墙外边看不见竹子了。曹尚 书想,这下我看你还怎么个“门对千根竹”?

小解缙一出门,见曹尚书家挺好的竹子一下全没了“脑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挺好笑。他脑瓜儿一转,有了主意,进了家,不慌不忙地 又写了两个字,接在门外春联的下边,就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看,气坏了:我把竹子连根砍了,叫你“短”不成!他又喊来仆人,让他们“嘁喳咔嚓[qīchākāchā]”把竹子砍了个净光,还把这些带 根的半截儿竹子,全扔出了院外。解缙看了,更笑了,心想:你这个堂堂的曹尚书,净跟我小孩子斗气,我还得气气你。他又写了两个字,门外的春联 就又长出了一截儿,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一看,气得直翻白眼儿。好嘛,我家的竹子越来越短,末了,连根拔了;可你家的对联倒越贴越长!可惜了我这一大片好竹子,全让这副春 联给毁了。

据《解学士诗》。

39.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解缙学问好,脑子快,明成祖朱棣常拿一些难题考他。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昨儿晚上宫里有'喜’[指后妃生了小孩]了。先生能作首诗吗?” 解缙听了张口就说:

“君王昨夜降金龙,”

降金龙,指皇上得了个儿子。朱棣说:“是个女孩,不是男孩。”解缙马上说:

“化作嫦娥下九重。”

这儿的嫦娥指皇上的闺女——小公主;九重[chóng],顶高的天,“下 九重”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着说:

“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棣笑了:“已经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马上说:

“翻身跳入水晶宫。”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先生真是高才。我刚才说的都是没影儿的事,不过是想考考你。”

又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我看的一本书上,有俩字挺难对。我想了不少时候,还是没想出个对句。”解缙问:“是哪俩字?”明成祖说:

“色难;”

“色”指脸色,“色难”是说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解缙听了,笑着说:“容易。”成祖听解缙说“容易”,就支棱着耳朵

听他对下句。可等了半天,解缙也不言声。成祖挺奇怪,问:“你说容易,

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对?”解缙说:“刚才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一琢磨,一下明白过来,哈哈大笑。原来,解缙对的下联就是:

“容易。”

“容 易”怎么能跟“色难”对上呐?原来,“容易”既能当口语讲,又能当文言讲。当口语讲,是一个词,有“好办”、“不费事”的意思。当文 言讲,就成了两个词;“容”在这儿当“脸色”讲,“易”当“平和”讲; “容易”的意思就是脸上露出了平和的样子。解缙用“容”对“色”,都是名词,都当脸色讲;用“易”对“难”,都是形容词,都当表情讲,意思又 正好相反,真是高明。

解缙和成祖的这副两字对儿,恐怕是留下来的顶早顶有名的两字对了。

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随口对》,《古今谭概》卷二十三《机警部》。

40.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和他这首诗[和hè,按照别人所写诗词内容和样式再写一首]。以后,尚书 又到庙里来玩,一眼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 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从诗里说[“言”在这儿当“说” 讲] 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挺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 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 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自然巧妙,富有 情趣。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对得出?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好的:“请大人消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尚书听了点头答应了。

小和尚赶紧满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都没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法托人见到了解缙,把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 不成。”解缙的下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意思是说,上将走上将军的座位,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 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

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四《和尚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