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瓜的偏旁是什么偏旁

2023-07-07知识百科
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瓜的金文瓜的小篆"瓜"是"苽"和"蓏"的本字。瓜,金文像藤茎上挂着的瓜果。造字本义:藤蔓上所结的瓜果。篆文将葫芦状写成"厶

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瓜的金文

瓜的小篆

"瓜"是"苽"和"蓏"的本字。瓜,金文像藤茎上挂着的瓜果。造字本义:藤蔓上所结的瓜果。篆文将葫芦状写成"厶"。有的篆文在葫芦和藤茎上加草"艸"另造会义字"苽",强调"瓜"的植物属性。"蓏"的字形表示一藤挂多果。楷书将葫芦状写成"厶"后来"苽"引申出"茭白"的含义,而"藤上果实"的含义仍由"瓜"承担。

文言版《説文解字》:瓜,象形。凡瓜之屬皆从瓜。

七月食瓜,八月断(摘下)壶(葫芦)。------《诗 . 豳风 . 七月》

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诗经集注》

绵绵瓜瓞。------《诗 . 大雅. 绵》

于时瓜剖区宇,蜂起英豪。------唐 . 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

瓠字金文大篆

下面来看几个带瓜偏旁的字,都和瓜有关。

瓠hù也叫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在豫北地区被称为瓠瓜。

瓠瓜

瓠瓜吃起来,口感和黄瓜差不多,更脆一些。略带甜味。

蓏luǒ,草本植物的果实。《前汉》注:应劭曰: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木上曰果,地上曰蓏。

苽gū 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茭白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此文物间接反映出远古的瓜是长条形的。

dié本义: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 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瓟bó别名气包、赤包、山屎瓜、赤雹、屎包子、山土豆、赤包。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草,为葫芦科植物赤瓟 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diantha dubia Bunge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连柄摘下,防止果实破裂,用线将果柄串起,挂于日光下或通风处晒干为止。置通风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及虫蛀。

在豫北称为马泡

木瓜,在这里提到的是中国木瓜,又称宣木瓜,而不是市面上流行的番木瓜。《本草纲目》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故有宣木瓜之称。习见栽培供观赏,果实味涩,水煮或浸渍糖液中供食用,入药有解酒、去痰、顺气、止痢之效。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皱缩,故有光皮木瓜之称。木材坚硬可作床柱用。产山东、陕西、河南(桐柏)、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

宣木瓜

《诗经》中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果臝guǒ luǒ果实名栝楼。或曰瓜蒌。《诗经·豳风·东山》:“果臝之实,亦施於宇。”

瓜蒌

《尔雅·释草》:“果臝之实,栝楼。”

参阅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瓜蒌

瓢 就是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用锯子锯开后得到的两半,一般用来舀水,或用来晒各种种子用,人们习惯当水瓢用,其特点轻便,还能漂浮在水面,华中地区种植的比较多,古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形容对爱情的专一,另有依葫芦画瓢,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葫芦栽培类型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

在《诗经》中,葫芦有多种叫法,《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豳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这其中的“匏(páo)”、“瓠(hù)”、“壶”、“甘瓠”均指葫芦。

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

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

壶即扁圆《毛诗陆疏广要》则认为,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叫“瓠”,苦者叫“匏”。及至唐代,“葫芦”这一名称才开始流行。我们今天所说的葫芦,一般是指幼时可作菜,老熟能作瓢那一种,也就是古语中的“匏”。

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人类始祖名叫盘古。“盘”与“奭”形近假借,“古”与“瓠”音近通假,“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

中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崇拜葫芦,并有相关神话流传。

彝族民间长诗《梅葛》中说,汉、傣、彝、傈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生出来的亲兄弟;拉祜族长诗《牡帕密帕》中说:人类祖先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扎笛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做出了第一只葫芦笙”,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个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个孩子;

彝族

傈僳族世代相传的《创世纪》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降大雨,世间一片汪洋。有对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得以活命。洪水退去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没办法,只得计划兄妹成婚以繁衍后代。妹妹有心病,说,我拿磨心,你拿磨轴,我们把它滚下山,磨心和磨轴合在一起,我们方可结婚。俩人把磨盘滚下山,磨心和磨轴果然合拢在一起。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分别繁衍了汉族、傈僳族、彝族、独龙族和怒族。

傈僳族

葫芦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

攀援在树上,一条藤上结多个果实,大部分不是如西瓜般正圆形的,从字形上分析,葫芦类的果实在远古时期成为了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瓠瓜

中国考古学者罗桂环曾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过瓠瓜的残果和种子遗存。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中也提到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裴李岗距今约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过古葫芦皮。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小葫芦的种子。另外,在张光直的《考古学专题六讲》中提到在湖北省江陵阴湘城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下游的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也发现过葫芦。事实表明,当时人们很可能已利用葫芦来制作器物了。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用作器物的老葫芦皮方可能长久保存,而食用的嫩果是不可能留存至今的。另外,从包括上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文物来看,大量葫芦形的陶器可能就是根据葫芦的形状仿制的,这也表明当时人们已不仅仅把它当作食物,而且还用它来制作各种器物了。据上述事实中国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有瓠瓜了。

西汉成帝在位时(前32—前7)的《汜胜之书》是中国较早的农业种植类书籍。有些园艺家依据汜fan胜的著作《汜胜之书》中记载的“种瓠法”,种出了重达200多公斤的大冬瓜,7、8尺长的大豆角。何谓“种瓠法”?瓠,也叫瓠瓜,俗称“葫芦”。汉代时,葫芦已成为黄河两岸人民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它的嫩果可作蔬菜,老果可作容器,瓤子可喂猪,种子可以榨油作烛照明。

综上所述, 先秦以前,人们所食用的瓜,主要是以为葫芦类为主的瓠瓜等。西瓜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