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祖坟有鼠洞风水(风水上讲坟上有鼠洞)

2023-05-13风水
各地风俗不同,请大家补充,如有不准确的叙述,也请指出修正为盼!年,《说文》释为“谷熟也”。古以作物生长的一个周期为一年而举行祭祀、庆贺活动,是农事习俗的一部分,

各地风俗不同,请大家补充,如有不准确的叙述,也请指出修正为盼!

年,《说文》释为“谷熟也”。古以作物生长的一个周期为一年而举行祭祀、庆贺活动,是农事习俗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祭祀鬼神祖先、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节是山东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山东把春节叫“过年”“过大年”,包括除夕、大年夜、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这段时间,习惯上前边加上“年”字以强调,叫作“年除日”“年三十儿”“年五更”“年初一”“年初十”等。

过春节前,家家户户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俗谓“忙年”“备年”。

“扫屋”“扫房”,即择吉日打扫卫生,把屋里、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门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要置办新衣、年货,俗谓“赶年集”。要备足过年食品,买鸡鱼肉、海带粉皮、木耳银耳等。要炸丸子,烙煎饼,蒸饽饽(即馒头)、年糕、枣山、米面,做豆腐,祈求年年高、全家福。鲁中则做“团圆饼”,鲁东、鲁南地区还做“合菜”,用粉丝、胡萝卜丝等凉拌而成,红白绿相间鲜美可口,象征和睦。要新添置碗筷,取增添人口意。要劈好木柴、备炊用和守岁用。要购年画,请财神、门神、灶爷像,请人写对联,买爆竹、香、烧纸(也叫“火纸”),给孩子买气球、皮球、摔鞭、哗啦棒槌、拨浪鼓等玩具和糖果、瓜子等“吃头”。乡下人割肉无须赶集去买,本庄常有农户将自养的肥猪现杀现卖。杀猪人自带秤杆,油腻的双手颤巍巍托着一块块刚刚杀好还冒着热气的猪肉,东家送一块,西家送一块,有钱的给钱,没钱的暂时由杀猪人记在账本上,过了年有钱时再还,绝不要欠账的人打条。这时,小孩们常常涌到杀猪的人家看大人们杀猪,离得近一些的孩子往往会得到一个猪的膀胱,由大人们吹成气球状,用一根线牵着,满庄子奔跑。已婚者给父母“送年”,旧叫“节仪”“馈节”,旧时多送木柴、肉鱼、米面,现代多送钱;也给亲友送年礼,一般以鱼肉烟酒为主。长者要准备好压岁钱,俗称“叩头钱”“磕头钱”,换成新钞,用红纸包好,准备给自己未结婚的或者还没有参加工作的孙子辈、外孙辈。

赶年集

春节集市上的烟花摊点,可惜今年山东好多地方全时段全域禁放了。

过去,生活不富裕,民间过年是“富的过年,穷得拉馋”,本应是一年中大饱口福的日子,但由于生活艰难,喜悦心情受到“好过的年,难过的春”的抑制,甚至直到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上,才舍得花钱买点过年必需品,俗称“赶穷汉集”;即使是大户,一般备年也以节俭为主,点到为止。

1.年除日

年除日即除夕,为一年的最末一天,大尽(腊月是大月)时叫“年三十”,小尽(腊月为小月)时是“年二十九”,但也叫“年三十”,是年节中最忙碌的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贴春联、祭祀祖先、扎天地棚子、吃年夜饭。

贴春联。旧时是用桃木书写神荼、郁垒或钟馗的名字挂在门上。至今,招远一带仍有此俗,立在门的左右根,叫“桃板”,并贴春联、门楣。山东境内除服孝者三年内免贴春联外,不论城乡,家家户户、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贴春联。

老照片

山东春联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门框两边贴“对子”(即对联),双门上贴“方子”(即相对的两块方形对联;有的仍然用成对的门神),单门上贴“独站儿”(即一块方形纸),或贴门神像,内容多以耕读世家、万象更新、新春欢乐、福寿康宁、青山绿水、五谷丰登、繁荣昌盛为主;门楣之上贴“横批”,旧叫“门簪”,横批之上再贴大大的“福”字,且“福”字以倒贴为好,讨“福到了”的口彩。此外,床腿上贴“身体健康”,主屋正墙贴财神像,贴“招财进宝”,橱、柜上贴“黄金万两”“鱼肉满橱”“衣服满柜”,院墙中央贴“吉星高照”来顶替旧时扎的天棚、天灯,牲畜栏门贴“六畜兴旺”,车上贴“日行千里”或者“牛行虎步,车动雷声”,门口对面墙、树上贴“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其他小件家具上,一律贴“‘酉’帖儿”,即写有“酉”字草体的小方红纸片,谐“有”音,寓富有。门楣上,定陶旧时贴画鸡。其他地方一般以彩纸剪作钱的样子,称“门钱”“过门钱”“罗门钱”“萝卜钱”,悬贴在门楣上烘托喜庆的气氛。以临沂一带的“挖补门笺”最有特色,它一套五色,取五彩为五福,上镂刻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如“蝴蝶戏牡丹”“双喜临门”“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贴时一溜排开,红黄绿蓝紫,比其他地区的五纸单色门笺更华丽鲜艳。刻剩的四周边角纸,成串铰开,叫“挑钱”,挂在门口两旁。有的还贴窗花,挂裱糊红灯笼。

写春联要求用红纸(民间叫“万年红”“大纸”;有的在红纸上洒金粉,叫作“洒金宣”;或是在红纸上加印团花、图案),要写黑字或金字,可以用传统的春联,也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编写春联,或者购买《皇历》参考上面的春联。写春联的人一般是本村的土秀才、私塾先生、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识字的人少,有的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着为乡亲写对联。乡亲一般不给钱,而是给买好墨汁,或者多买一些纸张作为酬谢。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挑选一些中学生、小学教师承担写春联的任务,各家自己准备纸张,队里出墨汁。80年代后,人们多买春联。每到旧历年前一个月,在年集上、街头上,就有不少摆摊卖春联的人。他们背后挂满了对联,地上用石子压放着幅幅春联;有的和年画一起卖。城市里街上还有很多写、卖一体的临时春联摊位,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

集贸市场上时兴卖印制的对联

春联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贴时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上联贴于右手一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一边,即门之右边。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在许多地方还有“贴得早,过得好”的风俗。过去有个说法,贴上春联之后,债主便不再进门讨债,因此,欠债人家都早早贴上春联。讨账的人看见人家已经贴了春联,就不能登门要账了,因为春联和门神一样,都是辟邪的,讨账的人忌讳。

年画门神

民间有送“福”、送“财神”的习俗。叫花子、乞讨者借春节人们求吉利的心理,到各家门户硬性卖“福”字和年画,叫“送福”“送财神”。尽管价格高,但是为了讨吉利,也是为了同情他们,人们一般都会很痛快地买下,也有的以“已经请了”为由,拒绝买。

民间还有关于春联的许多传说。贴“福”字据说是为了躲避姜子牙的老婆“穷神”。姜子牙是齐国的开国者,他封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老婆在他封神的时候也想要一个职位,他就让她当了穷神,“走到哪庄吃哪庄”。贴上“福”字,就没有她就位的机会了。倒贴“福”字,据说是马皇后为了避免朱元璋乱杀人而形成的习俗。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了图热闹,便让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这家把“福”字贴倒了,大怒,命令御林军将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0世纪90年代,政府倡导、文化部门全方位实施的“文化下乡”和扶贫、民心工程等,产生不少有关春联的新民俗。在很多城镇,许多民主党派、民间团体,都组织当地书法家在广场、街道上为市民写、送春联;一些企业也组织职工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开展春联大赛、征集新春联活动。这些对联融入了时代气息,以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社会风尚为主题,歌颂华年盛世、国泰民安,祝福美好生活。这些春联保持了传统春联的红火、热闹、喜庆特色,剔除了陈腐庸俗的内容,加入了新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商业行为也使春联出现新气象。金融系统、各大公司窗口服务部门、社区服务机构、很多商家也开展给市民、村民送春联活动,但一般只送“福”字。政府部门也给烈军属、退离休干部、荣军、下岗职工、农村五保户、城市孤寡老人送春联,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祀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到坟地祭祖。全家男子衣冠齐整,集合好同一支族的人,带好鸡鱼肉菜、水饺、酒、纸香、鞭炮,领着所有的男孩子,到祖坟前祭奠,祭时鸣放鞭炮,煞是热闹。有的“请家堂”。除夕下午,大姓人家有凑钱“请家堂”(有的地方叫“请家亲”)的活动,在街上搭好大棚,挂好写着已逝长者、族人名讳的“家堂轴子”,两边贴上“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青”的对联,摆好各家端去的祭品,焚香烧纸,大鸣鞭炮达一两个小时,合族一起祭奠、叩拜,隆重壮观。还有的“请牌位”,即把写着祖宗的纸牌摆放在正屋内祭桌上,焚香叩拜,并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文革”期间破“四旧”,平了坟墓,批上坟的人为“封资修”。人们大都采取这种方式祭祀。

请家堂

祭天地。首先要搭“天地棚子”。在院子里用席或箔搭一小棚,上面除贴春联外,还用柏枝、竹叶加以装饰,里面放“天地桌子”或香台子,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的牌位,有的还供玉皇大帝、地母奶奶等诸神像。供品旧时十分丰富,要全猪全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水饺、一对枣糕、一个大馒头,叫“天地供”。现今多不扎“天地棚”,在院中置一祭桌。也有的在石磨顶上供奉,祭祀也多以三碗菜(鸡、鱼、肉)和三碗水饺为主,祭祀时,焚三炷“高香”,全家人轮番跪拜,祈求天地诸神保佑,最后烧纸,叫“送钱粮”,意为纳贡。祭祀天地是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山东境内还有“明燎”的风俗。有些地方如曲阜,除夕要在中庭竖一竹竿,上悬灯笼,谓之“天灯”;平阴等地,使之终夜常明,叫“长明灯”;德州等地则将一捆谷草竖在天庭之中点燃,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代表五谷,谷草侧向何方,代表何处谷物来年丰收,叫“照天庭”,博兴叫“照田蚕”;长清则在大门外、村外烧蒿草“照天庭”,昌乐以“掌庭灯”代之;东阿等地则布灯,陈设灯笼或拉出电灯来“照请”,旧时还烧“避瘟月”。祭祀天地的同时,还要祭祀内外诸神,旧叫“接神”或“接灶”。

此外,还要备好节日用水。一般日落封井,三天内不得汲水。还要准备豆秸、芝麻秸,以备发纸时踩和下水饺时炊用,有“芝麻秸,当大官儿,豆秸棒,年年旺”之说。借人之物除夕也必还之,不拖“两年账”;借出之物也必取回。机关干部、单位村队负责人要结队于除夕日下午给下属、群众,特别是烈军属、五保户、特困户送慰问品或提前“拜年”,以示关怀。

旧时以为除夕日诸神都不在,百无禁忌,穷苦人家没有成婚嫁之礼者都在这天婚嫁。

吃年夜饭。年夜饭,又叫“隔年饭”,一般主食是用大米或小米蒸的“干饭”或水饺,菜肴尽量精致,但必须有鸡(取“年年大吉”)、鱼(取“连年有余”)。全家人围坐一桌,喝团圆酒(旧有饮椒酒、屠苏酒、柏酒的习俗),说吉利的话。年饭故意多做,剩下许多,放到囤里,叫“仓仓囤囤,年年有余”,年节中做汤馏饭用;年饭后,主妇将一块豆腐放在馏饭的锅笼内,叫“押锅豆腐”。胶东除了吃饺子外,还要吃面鱼(鱼形馒头),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头尾都有余。即墨要吃豆腐和鱼,叫作“福有余”;还要吃芋头,叫作“黏合”,即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作“年年登高”。此外,还要朝大门口泼饺子汤,据说门神不让无家可归的亡魂进门,只好让他们在大门外喝口饺子汤。

年饭过后,子女拜长者,家长分给子女守岁钱,叫“分岁钱”;旧有邻居亲朋互请吃年茶、互馈食物、拜年的风俗。20世纪末,相当多的城市居民改在酒店、宾馆举行“年夜饭”。

最后是放“拦门棍”。鲁中、鲁南、鲁西地区在门口放一根两米长的桃木棍(其他木质的也可),据说可以此挡住游荡的野鬼、邪祟进门,单县叫作“铁门限”,债主也不再进门讨债。然后关上院门,一家人“守岁”。

2.年五更

年五更即大年夜,为年饭后至子时前这段时间。旧时主要活动有布灯、照天庭、点天灯,使满院灯火辉煌、彻夜通明。“撒岁”与“踩岁”,即把芝麻秸或豆秸撒在院里,孩子们用脚去踩,使之噼啦作响,并唱“东撒岁,西撒岁,儿成双,女成对,白妮胖小,都往家跑”。“岁”与“祟”谐音,此项活动意在把邪祟撒出去,并踩在脚下,但也有说是防止扫帚星(姜子牙的老婆)进院的。有些地方把芝麻秸捅在墙缝中,置之床榻下,也有按岁系钱或系芝麻壳子于衣带上的。守岁,就是围在火盆旁,喝水、说吉利话,小儿吃长生果、枣、栗子,谓之长生、起得早、有力气。包水饺一般要包三种:荤的,初一早晨吃;素的,子时用;“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除夕夜多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泰安年夜焚香纸接财神;德州农民提灯笼到麦田里“打麦影 ”,预测来年小麦的收成;邹城有用擀面杖捣鼠洞的习俗,据说年夜是老鼠娶媳妇的时刻,人们边捣边说:“戳达戳,戳达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达瞎。”枣庄等地还有年夜观天卜丰歉的习俗,即让孩子到院里,看看东方天空呈什么颜色,白则麦子丰收,红则高粱丰收,黑则五谷歉收;曲阜也有民谣曰:“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最好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除日、除夕夜禁忌。泰安、招远等地凡是供品水饺一律用素馅,求一年平安无事,生活素静,不受闲气。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或韭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形似元宝,使神吃后头脑清醒,并且摆放的时候要成圆圈造型,叫“圈福”。请神祭天,人、物必须齐全,取人团圆、财完整之意,请来神祇后,供桌两边的座位不得占用,不得与祖先争位;要讲吉利话,即使“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要说好”;禁止高谈阔论、喋喋不休,禁止呵斥孩子,更不得骂人打人,还不得高呼孩子的小名,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破坏了祥和气氛,或为门外游魂听到,降祸招祟;一定要“关节家什”,就是小心不得打碎碗盆,如果不慎打碎了东西,要悄无声息地扫除,扔到井里,即使遇到熟人问话,也不准张口说话;有的地方把打碎东西说成“卖了”,以讨“换了钱”的口彩。齐河一带除夕下饺子时,忌拉风箱,怕“呛了年”。年夜死了人,也悄无声息,照样过年,等正月初二下葬。

此外,有些民俗以为甲子年为灾年。为禳灾解破,流行在农历甲子年的六月初一到十五“过年”的风俗,意为甲子年早已过去,便可以避免不幸。也有说甲子年是寡妇年,忌结婚。甲子年结婚的人,年前即与未婚夫在婆家过年夜。临沂一带则忌在没有立春日的年头结婚,故适龄青年大都提前在当年秋后举行婚礼。

3.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即新年的第一天,古称元旦、元日、上日、朔日、元正、正日,也称三元、三朝,后世称元旦。迎新的仪式大多从子时开始。

大年初一第一项主要活动是祭祀,祭天地诸神、祖先,俗谓“发纸祃”“发祃子”“发纸”。费县老太太们一边敬天地诸神,一边还要默念:“大年初一天气寒,多拜老天一整年。金香炉,银供桌,两把烧香往上搓。五个供,五个馍,五碗干菜随和着,满堂儿女把头磕。”泰安的上供歌是:“大年五更地里寒,灶王老天整一年,金香炉,玉石桌,五碗供,三盘馍,五碗扁食(即水饺)往上托。先烧元宝后烧纸,大男小女把头磕,南无阿弥陀佛。”除了水饺、三牲之外,还有人们用白面做出的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并在其上刷上各种面色,称为“花供”。

祭祀时要放鞭炮。农村有谚曰,“谁家放得早,谁家过得好”。远近鞭炮声噼啪不停,及至零点,鞭炮声遽然响作一团。大人们下水饺,祭奠,小孩们放鞭炮。放鞭炮旧时为惊山魈、驱凶秽,现今多为增添喜庆欢乐气氛;有些禁放鞭炮十几年的城市,如济南、青岛,便改为踩气球。2004年,各城市取消了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放完鞭炮之后,便吃新年的第一顿水饺。鲁中一带常常包入花生、枣、栗子、钱币、糖块、麸皮,祈求早得子、多得子,人丁兴旺,生活幸福甜蜜,发大财,有福气。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箱,全凭柴烧。俗语“人家发旺,全凭烧上”,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下水饺时, 不说“碎”“烂”“破”,而说“挣了”“挣了不少”,还故意弄碎几个,以讨口彩。第一碗水饺要敬天地,第二碗敬灶王,女主人还在灶王像前上香,口诵“佛儿”:“清晨起来把门开,明堂蜡烛照起来,财神爷爷上面坐,金银财宝两边排。刘海就是送仙子,哩哩啦啦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举人和翰林,阿弥陀佛。”

吃完水饺,接着便是拜年。大清早,大人小孩,男男女女,穿上最漂亮的新衣,出门拜年、“夸新”,尤其是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花枝招展,争奇斗妍,头插绢花、扎红布绳,以示红火。人们先拜长辈、领导,后拜四邻、同事,长辈便把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们。农村一般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奶奶,我给您磕头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不能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这叫“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然后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或家谱,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这叫“近拜”。还有远拜,即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而单位则是团拜,同事三五成群,到领导家中拜年。种种民间文艺也开始走街串巷,进行演出,如有杂耍、高跷、旱船、龙灯,挨村挨街换单位拜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拜年的方式也有新变化,由走门串户拜年到寄送贺年卡拜年、电话拜年,近些年来又发展为手机短信拜年、网上拜年。

即墨一带新年到大街上焚香烧纸,朝财神的方向叩头,叫“接财神”。有的到处转悠,据说此时的宝贝会变作小动物出来过年,蛤蟆是金蛤蟆,是金条,一旦遇到,决不能放走。郓城一带有“乞长”的习俗,儿童清早起床后一声不响,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道:“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我长长了穿衣裳。”胶东龙口、蓬莱一带人们清早起来照虚耗,女主人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以逐邪气;压窗花,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样窗花放在窗台上;“打秋千”,小孩起床,遵父母之嘱,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祈快长;丢硬币于水缸,祈不干旱,有好年景;丢“盛虫”,“盛虫”(也作“圣虫”)就是年前蒸好的面蟠龙,把它扔进囤和面缸中,祈“有余”。泰安、新泰一带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风俗,上坟,焚纸香,鸣鞭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卷起家谱,结束过年祭祖活动(其他地区初三、初五“送家堂”)。即墨还有请狗风俗。大年初一早上,各家把五谷杂粮做成各类食品,摆放在院中,请狗食用。传说原来人间的麦穗是从根部长到顶的,收成的麦子堆成山,人们也就不珍惜粮食了。玉皇大帝派天神下界视察,天神化装成一个叫花子,发现到处是烂掉的麦子,一些儿童坐在一张大饼上玩耍,就汇报给了玉帝。玉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仙狗盗出一粒麦种,人间才有了白面吃。后来仙狗为此被贬下凡,变成了人间的狗。人们感谢狗恩,故大年初一请狗。

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禁喂猪,否则“猪有年,嘴必馋”,喂不成大猪;鸡鸭也圈起来,怕它们弄脏了年,也怕它们被鞭炮惊乱。禁劳作。莒南年前封磨,初五启用;临沂忌动针线,称大年初一为“闲闲日子”,传说谁劳作,谁就会累死。庭院门口的纸灰、鞭炮皮不能扫掉,否则就是扫财,家中将出败家子。特别忌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大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量说好话。大人忌打骂孩子。

以前农村一般请戏班在大年初一晚上排演节目、放电影、演皮影、扭秧歌、跑驴,现今多以看电视替代。济南则在泉城广场举行每年一度的民俗旅游与表演,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初三。

4.大年初二

各地多举行“出行”“开市”仪式,不再禁忌劳作、出门走亲戚。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很多地方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出行”,带上祭品、鞭炮、劳动工具,到田头宽敞处,按出行方向焚纸香鸣鞭炮,并象征性地刨几镢地,边刨边说:“一刨金,二刨银,三刨刨了个聚宝盆。”现在多单家出行,谁先出门,谁带上鞭炮到村口一放了之。对店铺来说,最重要的是放鞭炮图吉利,并正式开门营业,谓之“开市”。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也有放鞭炮开始上班、生产的习俗。

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背箢子”走亲戚。旧时讲究“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并且“正月礼,薄起纸”,现在则大多初二初三“过丈人家”,礼须极厚。济南地区必须初二到岳父家。乡间小道、马路上,新老夫妻,大男小女,花花绿绿,骑车、步行,络绎不绝。看丈母,各地都有一定的规矩。未婚或新婚的,礼物特别重。沂蒙山区是一刀肉、两条白鳞鱼,还有馒头、粉皮、糕点、烟、酒。新女婿被岳家称为“贵客”,接待也很隆重,专找有经验、名望高的人做陪客。莱芜等地酒席上除鸡、鱼、肉、蛋外,还要摆“四顶四”,即4个果盘,4个炒碟,4个小碗,4个大碗和4个大盘。陪客轮流敬姑爷酒,既要叫姑爷吃好喝好,又不能过分劝醉了酒。临走时要给姑爷“押箢子钱”或其他物品。

胶东地区于正月初二晚间送年,摆上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进行,十分热闹。临清则正月初二祭财神,商家都供财神牌位,桌上摆“钱龙”“枣山”,烧香叩头,邻居也带香纸,前来祝贺,主人则以酒菜相待,表示感谢。

5.大年初三

年假制度实行之前,一般单位于此日开始上班,鸣放鞭炮,来一个“响”头,但公事很少,主要是上下级、同事之间互拜晚年,加深情谊,联络感情。农村仍以走亲戚为主,不再禁忌清扫庭院、汲水,但必须给水神、泉神、路神烧纸钱。沂蒙山区一些农村在这天“出行”,早晨喝“杂面汤”或“面汤”,即用绿豆面、小麦面擀成的面条,求一年顺利。有些地方在这天清晨送神,春节活动基本结束。

龙口、蓬莱一带在这天有以“开关”预卜吉凶的习俗。以一副扑克牌,除去两张司令和4个老K,剩下的48张,每行4张,排成12行,代表12个月,然后开始抽牌,抽的牌是几,就放在第几行里,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到第一行扑克全是A了,就算“开关”了,如果12个月全开了,就算一年顺利,哪个月不开,就会有灾。

胶东地区,新媳妇这天必须到丈夫外祖母家串门,叫“扎根”,认为这样才能不致离婚或丧偶,外祖父、舅妈等则要送给新媳妇“扎根”钱。

6.正月初五

俗称“五马日”,旧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卜当年骡马的吉凶。“五马日”又叫“破五”。潍坊等地忌破,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女人不能梳头出门串亲,不动尺刀针线,不动生米、生面、生蔬菜,否则会招蝎子、蚰蜒;鲁西南地区则在这天破除禁忌,把在年除日用线缠住压在席下的剪刀拿出来,象征性地铰几下;泰安叫“五麻沾”,在家包水饺,不出门。这天境内普遍吃水饺,称“捏蝎子嘴”,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担”之说;也有吃炸糕的。可以打扫院子,说不扫招致蚂蚁,但不能汲水,否则锅台、厨房会招来蚂蚁。

临清、鲁中、鲁南一带在这天以家族为单位“送家堂”。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焚纸香,叩头,收起神主牌位,等大炮三响,全族男子带纸香鞭炮集合排队上坟,叩头呼喊“爷爷奶奶,到家了!”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祭祖结束。沂蒙山区农村称“五默(men)日”,是日敬火神,未婚女婿“过丈人家”,与即墨“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相反。商家称“五马日”为财神生日,龙口叫“路头日”,开市大吉。

旧时,正月初五还有放鞭炮“送穷”(也叫“送穷媳妇”)“赶五穷”的风俗;单县等地则在这天送瘟神。

7.正月初七

此日为人日,叫“人七日”,俗称“人日”“人情日”。淄博、潍坊地区此日吃种种野菜做的小豆腐(也叫菜豆腐)。龙口、招远等地把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祈长寿;寿光等地“树消息”,即削三寸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丝娘,悬之高竿以验风占岁。

有些地方还有祀神活动。临沂此日拆天地棚子及其他因过春节而搭起的设施,用过节所剩七种菜蔬或野菜做小豆沫(即菜豆腐)食之,叫“吃鬼脑子”,说“人七日,吃鬼脑,大人小孩身体好”,并在城里举办送火神庙会。邹县这天祭火神祝融,举族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以村镇为单位送火神,在空场上搭起火神棚,桌上供供品,以家庭为单位,轮流跪拜,祈神保佑别遭火灾;晚上在田丁棚内伴神,黎明前举火焚神位,一齐向南方把火神送出去。沂南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

郓城一带在此日为玉皇大帝的七姑娘过生日。妇女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先用它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边转边唱:“七姑娘,转井台,教俺插花做花鞋”“磨道去,碾道来,针线筐,不离怀”。蒙阴在这天有“扎姑姑”的风俗。未婚少女们用木条、秆草、葫芦头、彩色布条等,做成“姑姑”,在葫芦头上涂白粉、画五官,还用鸡血点染唇腮,做成后,供于桌上,轮流跪拜,乞求降福。最后由一人举着“姑姑”给每个少女点头,给谁点的头多,谁的福气就大。沂南的未婚女子,在这天日落之前,用初一早晨发纸敬天时用过的红筷子,到社王爷前占卜,预测婚嫁吉凶。

临清、济南等地还忌讳妇女做针线,说“人七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动了针线就会“千佛睁眼,万佛抬头”。单县在这天包饺子,叫“捏老鼠嘴”,晚上不点灯,让老鼠娶媳妇,不再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用拄棒(即拐杖)捣墙角旮旯,并念叨:“拄棒欻(chuā),拄棒欻,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欻成豆腐渣。”据说,吃小豆腐就是吃鼠脑子,反映出人们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

8.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民间传说此日天晴,则五谷丰登,鲁南地区称之为“转八日”,简称“转八”。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担”之意,以祈丰收。沂南此日忌转的东西,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都要停转。

9.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不能动石头,也不能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潍坊一带,这天焚纸香祭石头神。先抬石头神,在初九夜里,人们将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10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则预示来年收成好。郓城也有类似风俗,不同的是由青年男子抬,抬起则收,抬不起则歉。(选自山东民俗志,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