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客厅南墙镜子风水(南墙可以挂带水的画吗)

2023-05-22风水
文/刘玉涛秦砖汉瓦,帝王宫阙。一段古城墙,是历史;一座老宅子,是文化;一条黄水河,是岁月。时光遗留了太多的斑驳,烟雨洗刷不掉沧桑的痕迹。红尘淡淡,龙口的莱山、归

文/刘玉涛

秦砖汉瓦,帝王宫阙。一段古城墙,是历史;一座老宅子,是文化;一条黄水河,是岁月。时光遗留了太多的斑驳,烟雨洗刷不掉沧桑的痕迹。红尘淡淡,龙口的莱山、归城城址、秦始皇行宮、莱山月主祠、丁氏故宅、龙口港栈桥、黄河营古港码头、黄水河流域等这些文化内涵丰富且有着传说故事的名山大川和璀璨的文化古迹(遗址)。有些美,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也成为了一生的守护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在《故乡龙口》中写道:“……龙口人祖祖辈辈还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命名。我们对方言都怀有深切的感情,一个东西在本地叫这个名字,在外地就不叫这个。命名的方式,就是文化生长的方式。龙口人说某个东西颜色很白,发音是“敲白”。一件东西好不好,龙口人会问你:“奚好?”这都是古汉语的说法,在龙口至今保留下来。更典型的是,你如果问一个龙口人,能不能做某件事,他会回答“能矣”。这样的语言让我心醉神迷。命名的规则还体现在地名上,铺开龙口的地图,你会看到每个地名都有故事。”

1

龙口(原黄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面向浩瀚的渤海,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是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亘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莱夷先民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龙口作为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也是2200多年前徐福率船队东渡的起始地。西周初年,东夷部落的莱夷以此为中心建立了莱国,富鱼盐之利,农业、冶铁业、商业都很发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置黄县,隶属齐郡。从公元前219年到前210年间,秦始皇曾三次巡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三次亲自驾临黄县。第一次东巡时秦始皇在黄县城召见徐乡方士徐福,他遂陪同秦始皇祭莱山拜月主祠,然后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到了琅玡以后,徐福等人上书请求入海求仙,后来东渡日本未归。由此,引出了以徐福求仙并率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故事。这段故事的精彩之处就是“齐人徐巿”扬帆东渡,经韩国而达日本,“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在当时的历史自然条件下,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敬仰。徐福文化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经久不衰,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影响很大。在日本,徐福遗迹达56处之多,东京、新宫、佐贺、富士吉田等地都成立了徐福组织,许多人自称是徐福的后代,对徐福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方有徐氏宗亲会或徐氏公会,美国也已开始有人研究徐福。徐福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在浩如烟海的先秦古籍中,有关胶东先秦古国的记载寥寥无几。在史籍中,真正有一点明确记载的胶东古国只有莱国。莱国始建国的年代已不可确考,最早见于记载,西周初年,莱国便已存在。莱国故地的龙口,是古代胶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迹众多,地面文物丰富。西周时期,莱国故城的归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遗物,在归城以东沿黄水河畔的鲁家沟、东营周家、东庄头、集前赵家等区域百余年来也先后有重大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了莱山脚下的黄水河流域是胶东半岛青铜文化的中心区域,曾为莱国政治中心的国都。归城城址范围广大,城墙坚厚,规模和工程量与曲阜鲁国故城不相上下,也是胶东地区同时期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国家都城遗址。

2

“鲁迅文学奖”作家黄咏梅来龙口莱山采风时说,在龙口七甲镇,从安静的院下村进入,我第一次看到莱山。《史记·封禅书》对这一名山有记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东莱,指的就是我眼前这座莱山。不算高、不奇崛、不孤傲、不蛮霸,土黄色的山体,似乎是塑于蓝色天空里的一座浮雕。进入我视线的莱山,因不受任何遮挡而显得巨大,就连云朵也悄悄地避闪在它身后,日光对它也格外温柔。

我登过很多山,包括历史上显赫于世的名山。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莱山时,我觉得跟它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为它过于与人亲近了,完全没有名山的架势。四千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帝王祭山祭神的必选之地,四十七峰七十二涧十八大夼,单拎一处大做文章都可晒可炫。然而,莱山就是这个沉默的样子,宠辱不惊。像莱山这种不加修饰的低调,你可以说是原生态,似乎除了显赫的历史记载之外,并没有再多刻意的炫耀。就连上山的路,也是从山体上就势凿阶,让人深一脚浅一脚,体会爬山二字的真正意义。

当地人指着深沟底那两条平行的棱印告诉我,这是当年秦始皇乘战车赶山时轧出的两道车辙。那语气,自然、笃信。莱山有许多传说,不是现代人为制造噱头的虚构,而是祖祖辈辈层累、流传下来的故事,从未间断过。沿着这些故事,从真定寺的断壁残垣里,可以听到当年黑虎禅师的敲钟声;从跨溪南北的那座方桥上,可以听到文人雅士对月吟诵的诗句;站在三岛十洲的石刻之下,可以看到海中缥缈无极的仙岛;遥望莱山顶的日照阴影,可以看到一只黑虎的凛凛威势……这些传说,虚虚实实地构成了莱山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沟壑,每一个年代。这是作家黄咏梅笔下的《与人亲近的莱山》之印象。

在《史记.秦始皇本经》、《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东巡所到的地方,其目的名之曰礼祠名山大川之神――齐祀八神。八神之名为:天主、地主、兵主、四时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天主在临淄(齐国)。地主在泰山(鲁国),自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根源。兵主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今汶上县南旺镇),所祀神主为蚩尤。蚩尤在与中原黄帝族争天下时壮烈身死,被视为东夷民族的英雄,当地有他葬身之处的纪念遗迹蚩尤冢,“蚩尤祠”碑刻现存汶上县博物馆。四时主在莒国介根(今胶南市琅玡台),莒国是海岱地区的又一文化中心。

除以上四神,其余的四神均在莱国境内,秦始皇对莱国的青睐可见一斑。日主在莱国最东端的成山头上,古人认为这里是日出之地。月主在莱国国都(归城城址)南麓的莱山,此山在《汉书.郊祀志》中被列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非比寻常。阴主名曰“三山”,在莱州湾三山岛东岸三座突兀的山峰上。阳主在渤海之滨烟台的芝罘岛。从齐地八神的所在地点看,除兵主蚩尤为历史人物演化为神之外,其余7处神主都在形胜之地,不是名山即是大川。如地主泰山、月主莱山、天主淄水天齐渊。其余琅玡台、芝罘岛、成山头则山海兼具,更符合古人对山川之神进行崇拜礼祠的条件。

莱山月主祠位于莱山北麓庙周家村西南,全称“延光月主真君祠”俗称“莱山庙”,古刹原建于庙周家村东北。莱山行宫夯土台处发现的文物几乎全是宫殿建筑构件,种类繁多。屋面用的是瓦,地面用的是砖。地面砖为正方形,正面印制着几何纹、如意花叶纹。踏步砖带折边,有如意、奔鹿等吉祥花纹。瓦件有简瓦(扣瓦)、板瓦(仰瓦),均厚重坚硬,形体巨大。修复的一件大板瓦宽42厘米、长108厘米,这在全国的考古发现中也堪称极品。由这件大瓦可以想到,当年这处建筑该是何等宏大!唐太宗李世民征东凯旋后,命军师徐茂公监工将原祠迁建于村南,新建的莱山月主祠坐北朝南,大殿内铜铸的月主祠像,高约2米,左手持青莲花,像前牌位正书“延光月主真君之位”。殿前基部镶嵌一有“唐朝军师徐茂公奉旨重修”字样的刻石。秦始皇第一次东巡黄县时,隆重地祭祀了莱山月主神,并在山之北麓修建了莱山月主祠,其建筑规模超过了日、阴、阳之神祠任何一处。西汉武帝曾不远千里多次驾临莱山,祭拜月主神求取长生不老药。两千多年来月主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四时祭祀,香火不断,历代封建名宦,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吊古抚今,题诗吟咏,留下许多佳作。

莱山月主祠建筑现存砖铺地面,局部存有石墙。这里往东南与海拔690米的莱山主峰遥遥相对,是汉时祭祀月主之神的地点。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的“齐地八主祠调查发掘和研究”项目之一,莱山月主祠遗址调查发掘。其次是对秦汉建筑基址西南的窑址进行发掘。该窑址位于河边断崖边,1980年代发现时尚保存4座,近年来被扩修道路等活动严重破坏,现仅存一座,且火膛等部分也已遭到破坏。窑内出土较多汉代板瓦、筒瓦及铺地砖等,遗物同秦汉建筑基址内出土物基本相同,该窑址是专门为该建筑烧制材料。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莱山月主祠的发掘。莱山月主祠遗址在1980年代曾经进行过发掘,这次发掘是在当时发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发掘将山顶全部揭露,发现房址1座,人工开凿的沟1条,另有一个特殊形制的坑。就房址和沟内发现的遗物分析,莱山月主祠遗址主要经历了汉代及唐宋两大时期。

《史记》,记载“纪功,颂秦德”。秦始皇东巡莱国旧地,除了公元前221年的第一次外,其后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0年又有两次。西汉时期,汉武帝也曾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到莱国境内祭祀四主神。大约在汉成帝时,由于国家经济状况日渐衰落,朝廷才开始缩减祭祀用度,莱国境内的这些日、月、阴、阳之神的祭祀,也渐渐不再兴盛。为了寻访考证这段两千年前的历史踪迹,考古工作者一路走来,可谓几多甘甜艰苦,几度柳暗花明。在神秘的日、月、阴、阳主神的注视下,这里的座座秦汉宫阙今已不复昔日之巍峨,但遗址的片片秦砖汉瓦所承载的那一幕幕辉煌,成为莱国大地永传不息的历史话题。

3

归城城址、秦始皇行宫、莱山月主祠,同处一条中轴线,经纬度丝毫不差。远望归城城址像一扇大门,秦始皇行宫像一个门拴,莱山月主祠像一把钥匙。可见当年秦始皇始建行宫的独具匠心,可见当年秦始皇东巡三次来黄县的目的,可见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寻长生不老之药的用心良苦。秦始皇是否想用这把钥匙开启他的东方大国的国泰民安的幸福大门……

归城城址内城在遗址中部,位于鸦鹊河两条支流间的一处高约5米的台地上。现存地面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倾斜。内城平面呈曲尺形,在西北侧内凹。以城墙中心计,内城南北长490米,东西宽525米。城墙西北处内凹部分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80米。内城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内城城墙大部已湮没在地下,仅在南城墙西端、北城墙西端和东城墙中部有三段城墙残存在地面。其中在南城墙西端残存的城墙东西残长约60米,残宽约13 米,残高约8米,巍然屹立,成为归城城址的标志性地标。较为规整的西城墙北段宽约20米,北城墙西段宽约35米,东段在和平村北高约3米的断崖处,残存的城墙东西残长约40米,残宽约13 米,残高约10米。城墙的修建采取的是分段版筑的方式,并有后期修补和再筑的迹象。城墙夯土夯层平均厚度在10厘米左右。城墙未发现有基槽痕迹。在南墙、北墙以及西墙北段外侧发现有环壕,环濠与城墙走向一致。环濠最深约4.8米。部分地点也发现有内城壕。

归城城址的范围广大,城墙坚厚,其规模和工程量与曲阜鲁国故城不相上下。因此推测,归城在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具有都邑性质,这个认识对进一步探索当时胶东半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统治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地面调查,对归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

归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遗物,丰富了对城址和胶东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在归城以东沿黄水河畔的鲁家沟、东营周家、东庄头、集前赵家等区域百余年来也先后有重大考古发现。充分说明莱山脚下的黄水河流域是胶东半岛青铜文化的中心区域,曾为莱国政治中心的国都。西周初年,周王朝灭商而立,为屏藩周室,立即大兴封邦建国。当时封于山东地区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当时国辅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于鲁。另一个便为远在东方的齐国,受封者正是商之役的头号功臣姜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知莱乃商代封国。史载表明,“莱偪营丘”(营丘,弥河流域今寿光一带),双方激战,难分胜负,后划胶莱河为界,齐国、莱国鼎立。颜师古谓于《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不夜城遗址位于今荣成东端埠柳乡不夜村。由上而知,莱国彊域,西起淄濔流域,橫跨半岛东端,乃幅员辽阔之大国,文化经济十分发达,可与齐太公争衡。当时莱国的兵锋直指弥河之畔,姜太公就封之初,立足未稳,不得不退而迁都临淄。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渐强,征伐莱国,莱国战败,并入齐国版图,国都废弃,历经五百余年的莱国就此结束。国都废弃;唐太宗征伐高丽时,曾在此驻军,征伐高丽获胜后,复驻军于此,故城遂又称“归城”。

归城城址是胶东地区同时期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遗址,对这座城址的系统研究,不仅仅是对城址本身年代、性质、文化面貌等的认识,更是有助于对胶东地区青铜时期的考古文化,中原文明进入胶东地区的历史过程及其与本地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认识。通过这些研究,进而能够对了解胶东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归城城址的遗址在整个胶东地区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的探索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崇商”是龙口精神之一,它是一张弥足珍贵的城市经济文化名片。自古以来,龙口“地狭人稠,人多逐利四方,往往致富”,素有“商业之乡”的美誉。清初,黄县人外出经商谋生达到鼎盛,闯关东、上京都、涉重洋者纷纷。至清代中叶,经济逐步达到鼎盛时期,在北京、沈阳(旧称奉天)、佳木斯等地,乃至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有举足轻重的大买卖,许多人当时在当地的商业界堪称“泰斗”和“巨擘”。

据记载,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相继创办了八大支系,每个栈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来”、“泰来”、“东悦来”等,号称丁氏家族的“八大钱囊”。自此“丁百万”成为富有的称谓而遐迩闻名。在乾隆盛世,丁氏家族在全国建有当铺72座,至晚清已遍及全国11个省市,相传资产折合白银达5400余万两,相当清廷两年财政收入,真正是“富可敌国”。

丁氏故宅始建于雍正年间,建成于道光年间,至今已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岁月,丁氏家族于昌盛时期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宅第。眼前的建筑群,它以每路中轴对称布局,皆是统一的五进四合院落,典型的北方硬山建筑。丁氏故宅作为“黄县房”的代表,是兼摄京城府第之长而独具胶东民居之大成。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鼎盛时期丁氏家族宅第达3400余间,遍及大部分黄县城区,气势恢宏,冠绝一时。遗憾的是岁月流逝,昔日的辉煌在兵荒战乱中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丁氏故宅,只是丁家“西悦来”一支遗存下来的部分宅居,现仅存有55栋243间,占地约1.5万平米,不足其原有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老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述说着主人“丁百万”家族的兴衰往事。

我们眼前这座现存的“西悦来”丁氏故宅,四个大院方正统一,建筑平面形似“丁”字。在建筑设计上可以与京城的王爷府相媲美。走在幽长的更道,只见院墙高耸,庭院深深。丁氏故宅在风格上讲究宏伟、坚固,多选用松柏木和花岗石,而木雕、石雕、砖雕更是丁家建筑的一绝,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你品味存留下的华丽,我们不难想象丁氏家族在鼎盛时期的强大。据记载,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随后相继创办了八大支系,每个栈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来”、“泰来”、“东悦来”等,号称丁家的八大钱囊。自此“丁百万”成为富有的丁氏家族称谓而遐迩闻名。在乾隆盛世,丁家在全国建有当铺72座,至晚清已遍及全国十一个省市,相传资产折合白银达五千四百余万两,相当清廷两年财政收入,真正是富可敌国。

据《黄县志》书载:“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丁家富甲天下,可他们的创富过程却充满着传奇色彩。从身无分文的饭庄“伙计”,到富可敌国的“当铺世家”,他们在打拼过程中所贯彻的以德为本、诚信经营、善于理财、重视教育等富含现代启示的理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追溯族谱,丁氏家族先祖积德为善,理财有方,之后走上一条“儒、官、商”兴家立业之路,才是昌盛的根本。“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是丁氏家族的家训。丁氏家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教子读书放在了突出位置,建有专门的供孩子学习的书房,并出资聘请饱学之士来这里执教。孩子们念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花巨资送到北京国子监或太学继续深造。丁氏家族教育为先的理念,最终使家族发生了质的变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丁门子弟,经商的形成儒商风范,而更多的子弟则走上了学儒致仕的道路。为此,光绪帝两次颁发圣旨表彰了丁氏长辈教子有方:“教育可兴家,更可兴国”。丁氏家族的发展史,生动地印证了这一规律。

丁氏家族在经商方面,非常注重商业道德和信誉。丁家当铺在收当时坚持不压价、不克扣当户,对过期的“死当”也分别以不同情况适当照顾。因此,声誉好,发展快,并像滚雪球似的越办越大。其它产业,如粮行、杂货铺等也带动发展起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并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颁发给丁家的所有店铺“龙票”。有了皇帝颁发的“营业执照”,所有官吏、恶霸都不敢干扰店铺正常营业。再加之丁家历代都有不少人在朝中或地方为官,这对保护、促进丁家商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丁家“以仕保商”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上百年家族的风雨变幻,丁氏家族的财产早已风流云散。但在历史大潮的涌动中,丁氏家族十五世孙丁佛言,是清末民初著名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他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员”,是黎元洪“大总统”的秘书长,并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一生著述近百万言,被誉为 “鲁之灵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丁氏家族中参加革命的人数有100余人,其中11人为了革命成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一批丁氏后代成长为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例如丁方明曾为山东省副省长,丁钊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丁氏子弟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前进,正说明:财富可以瞬间风流云散,而人才才是支撑家族的脊梁。

丁氏故宅是清代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西悦来”支系遗存的部分宅居,它是清代胶东民居的典型代表,这片稀有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历经风雨沧桑,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从此,这座融儒家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永远矗立在胶东半岛这方宝地上。它的存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史料价值。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通过她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震撼,又能体现出龙口灿烂文化的根基。当百年的岁月绵延而逝,历史积淀在红尘,似乎丁氏故宅的每一寸土地下都有道不尽的沧桑与过去。

5

龙口港栈桥码头在《建国方略》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口岸,应设五个渔业港,龙口是其中之一。”龙口港栈桥码头自1919年10月5日建成以后,船舶量陡然倍增,商贾开始云集此处,声誉日隆。至20世纪30年代,往来于此的外国定期轮船达二三十艘,来自江浙地区的帆船更多达数百条,中外航线一下增至70多条……龙口港栈桥码头一下成为了渤海南岸区域客货运输的枢纽港:龙口粉丝、黄县长把梨、神香、沙粉等大宗货物常年经此出口;南北器物,域外洋货等舶来品从这里大量登陆上市。龙口海运进入了开埠以来的鼎盛时期。

从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东海关的龙口分关时算起,便陆续有山东老乡通过龙口码头乘船远赴东北那些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方开荒打拼。直到民国初期,走海路去东北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陡然激增。1921年,龙口港栈桥码头对东北地区的客人输送量达10万余人。1927年到1928年,短短两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高达188万人之多。占到了全国移民东北总人数的87%还多,移民人数达到了历史顶峰。而纵观晚清到民国的80年间,累积有800余万人次移民东北,其中山东人占了绝大部分,从龙口港栈桥码头起航进入东北地区的山东人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人数。

1945年9月到11月间,在全面完成抗日战争之后,人民军队根据中共中央机关指示,山东部队和干部渡海挺进东北解放东三省。龙口港栈桥码头是距离东北最近的一处规模化港口,此时发挥了“军港”的作用。彼时,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了运兵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联合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前后率领近五万名干部战士分批次从此地进军东北,为东北全面解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龙口港栈桥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一处繁荣的商港,这里也是见证了百年历史风云的地方,还是涂满红色记忆的地方。

龙口港栈桥码头,历经战火的洗礼,其设施丢失,码头因此荒废。新中国成立后,龙口港栈桥作为辅助码头整修利用,用于泊靠舢板装运岸沙。1964年9月,租给中国石油公司龙口分公司使用,作为机帆渔船加油的专用泊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栈桥码头停用。

黄河营古港遗址,位于龙口滨海度假区黄河营村东北的黄水河入海处。此港自古为中国对外交通口岸和海防要地。2200多年前,秦齐郡黄县徐乡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成为中、韩、日交往第一人和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昔日黄河营港水深腹阔,地理条件优越。它北临渤海,东南距秦代黄县城20余公里,水陆交通发达。此港为一天然良港,在黄水河入海口处,拐了一个大急弯,形成了一个口小腹大的港湾。由于河水入海时受海浪冲阻而被迫缓缓回流和四周河坝、树木的屏障作用,致使港内风平浪静,犹如一处内陆平湖。据实地勘察和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的黄河营港区范围很大,北至渤海南岸,南到东羔村村东,长约3000米,占地面积约2000余亩。由于上世纪初港口淤塞被废弃和70年代整修黄水河道,古港湾面积大约缩小了一半,仅剩下约1000余亩。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黄河营港历史悠久,为上古时代全国六大名港(碣石、黄、腄、琅琊、会稽、番禺)之一,在中国航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远古时代,定居在此地的莱夷先民以黄河营港为基地,从事近海捕捞和海上航行活动。他们造出科学的不沉之舟,并借助庙岛群岛与辽东半岛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西周至春秋时期此港是莱国的重要海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从此登陆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秦始皇北伐匈奴时,将黄、腄、琅琊负海之郡的粮食由这里转运北河前线。公元前210年,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开创了中、韩、日三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派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从此渡海征伐高丽。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伐辽东时,在这里建造“大人城”,驻扎军队转运粮草,故黄河营又名军营。隋唐时期多次用兵朝鲜,都是以黄河营港为始发港。唐代为加强海防,在大人城旧址上建黄河寨城,派有军队驻守。明代为防倭寇进犯,又把土城改筑成石城,南城门额上书“黄河镇”。现在黄河营村内还保存的一段石城墙,就是魏大人城、唐代黄河寨城和明代石城的历史见证。

黄河营为渤海南岸最大的商港,2000多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对古代黄县乃至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以来,黄河营港日益兴旺,大批商船频繁往来于旅顺、营口、烟台等地,担负客货运输任务。港内建有栈房上百间,进出口货物常年堆积如山。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海关,管理出入口船舶和税收。民国初年,由于港湾淤塞和龙口港的兴起,黄河营港才日渐衰落,只有营口、烟台的帆船往来运送杂品等货物。1945年山东军区八路军六万余人,奉命从黄河营、龙口等地挺进东北,走得仍是历史上的航路。20世纪60年代初期,港湾内还能停泊重五六十吨的机帆船,之后港口被废弃,现已成为当地渔民从事海上捕捞和渔船避风之地。

大量事实证明,黄河营港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海运基地和中国、韩国、日本之间海上交通的主要港口。徐福率领东渡船队从这里启航后,经庙岛群岛抵达辽东半岛南海域,再东行至朝鲜半岛西海岸,然后南航到今韩国济州岛。徐福一行在岛上经过短暂修整后,横渡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徐福之所以选择此航路东渡,是因为这条航路沿岛屿和海岸线既比较安全,又能沿途补充淡水和食品。这条古老的航路也是公元七世纪前,中日之间海上交通唯一的一条航线。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大人古城在县北(即龙口市建市前的黄县城)二十里……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当时日本、朝鲜的使者和留学生乘船由黄河营港登陆后,由陆路西行至洛阳、西安等地,然后原路返回,再由此登船返航回国。

黄河营古港作为徐福东渡启航港,不但在中、韩、日关系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而且还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时间流逝,岁月峥嵘。龙口港栈桥码头、黄河营古港已成为历史遗迹,但从港湾遗址的沧海桑田,仍可看出昔日恢宏壮观的风貌

龙口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唐家、乾山、鲁家沟、邵家四处古遗址代表了龙口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中期,由于受到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汶口文化的普遍影响,胶东土著人逐渐废弃了过去那种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改为以种养为主的农耕生活。

齐国淳于髡博辩,驰誉于华夏诸侯,三国太史慈骁勇,扬威于吴郡上都,秦代徐福泛海美闻传于扶桑,开辟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其后俊才节士代不泛人,降至近代内忧外侮,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矢志辛亥革命徐镜心,鲁之灵光丁佛言,辛亥英烈王叔鹤,抗日英雄任常伦。富庶的生活,幽雅的环境,让孟浩然、范仲淹等名人之后,亦先后迁入黄县。黄县人自古重视教育,崇尚文化。“黄之有学也,肇于唐开元(指官学)”,以后多次增修,明代创建了河滨书院,清代修建了士乡书院,加上乡间无数的书房(家学),使得黄县人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崇文”是龙口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特色,“崇文”和“崇商”在龙口实现有机结合,“崇文”促进了“以义经商”的道德观、“以智经商”的经营观、“以文经商”的生意观的经营理念的形成,而“崇商” 又为“崇文”提供了经济和物质保障,两者相得益彰。

当代龙口,江山如山。那些逝去的城市文化,是一段远古的文明,永恒的仿佛是人类的老照片,一切真实而遥远。凝固的画面流淌着璀璨如繁星的文明,是龙口5000年逝去的历史文化与莱夷人碰撞出一首人文与自然的交响曲。细数光阴,老黄县新龙口,我无法拒绝你的美……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