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上将相当于政府什么官

2023-07-05知识百科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将官军衔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展开。在这次授衔仪式中,被授衔的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800名少将以及60多万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将官军衔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展开。在这次授衔仪式中,被授衔的有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800名少将以及60多万名军官。这次授权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实行军衔制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现代化、正规化。

授衔仪式结束,罗荣桓、叶剑英、许光达等人连夜给毛主席写信,表示自己授衔高了,高风亮节地礼让军衔,让所有人在感动之余,再一次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崇高无私的革命奉献精神。不过也有一时想不开,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得到更高军衔和荣誉的同志。毛主席评价“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那么这些争军衔的将军们到底在争什么?不同军衔受到的待遇差别有多大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央军委就已经讨论过部队军衔的问题。1948年,淮海战役还没有结束,中央军委就发现了部队在作战时的一个弊端:经常因为指挥官的设定扯皮。特别是好几个部队协同作战的时候,如果上面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的时候,这种情况最为明显。我军无论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还是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解放军,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志愿军,都是实行的“官兵一致”,在军装上没有什么区别,就是部队司令员来了,如果你不认识,也没有见过,你也不会知道他就是当官的。长期被国际上说是“有兵无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罗荣桓在中央军委会上提出要做好: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同年,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也提出要尽快建立军衔制度,并且要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就能把军衔表现出来。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现在提出军队授衔,势必会引起非议。但是实行军衔制度是军事指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这证明队伍开始走向现代化、正规化。

就在军队相关机关开始积极筹备授衔工作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这项工作就暂时被搁置了。但是在和朝鲜军队协同作战时,这个问题带来的弊端暴露无遗。朝鲜人民军有军衔,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没有军衔,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无必要。”后来战争胜利后,志愿军与美军谈判时讲究军衔对等,中间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事件表明解放军队必须走向正规化了。

1952年11月26日,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基本按照苏联的军衔等级提出了一套方案,上报给中央军委。1953年,这些部门又加上了对朝鲜军衔制的参考,并结合我军具体情况,做出了第二套方案:6等21级的军衔等级划分。1953年末,彭老总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说:“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了我军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军衔体制确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了: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1953年,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中央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肖华为副主任。毛主席对他们说:“你们搞评衔,是一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一件很不好搞的工作。”军衔有多难定呢?我们都知道解放军军队中不乏从孙中山时期就在做革命的老同志,也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共产党和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谁比谁更胜一筹,还真不好评判。就说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要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然后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并在干部部长座谈会上交换意见,之后又邀集各大单位首长对中将、少将名单作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将修订的名单呈报给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再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单位党委,再次征求意见。最后,中央军委于7月11日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确定。中将和少将军衔的拟定就这么麻烦了,那名额本就少的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确定,就显得特别引人关注了。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开了两天会,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16日,彭老总、罗荣桓元帅将所提单和意见报告毛主席。毛主席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到群众中交流多不方便啊!”毛主席态度坚决,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邓小平、周恩来和刘少奇都表示自己在政府工作,早就不带兵了,还评什么元帅!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元帅军衔的问题。主持评衔的罗荣桓回到家里,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参加革命时间短、贡献小,元帅之衔实在受之有愧,恳请不要授予自己元帅军衔。叶剑英也请示说:“我最多摆在大将的位置,这是历史的评定。”许光达将军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当天晚上回家连夜给毛主席写信降衔。还有很多将军都是如此礼让军衔,认为自己不够资格,表现了高风亮节的品格。当然,也有个别同志,自认为劳苦功高、参加革命的资历深,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高军衔和荣誉。毛主席听闻后,摇着头叹息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其实不能难看出,这次授衔的评定不止是根据资历和战功来评定的,更多的是根据职务、贡献、品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的结果。另外还照顾了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于是在罗荣桓的细致沟通下,所有同志都接受了中央的授衔评定。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授衔典礼在中南海隆重举行。中央军委授予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罗荣桓、徐向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授予粟裕、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等大将军衔,他们是共和国彪炳史册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和缔造者,在其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创造了共和国的奇迹,成为军事史上的楷模,受到人们的敬仰。

这场授衔仪式可以说是世界史无前例的,创造了世界军史上若干个“唯一”:唯一一个一次授予12位因战争导致残疾的军人将帅军衔的国家:眼睛伤残的元帅刘伯承,独臂上将彭绍辉、贺炳炎,独臂中将余秋里、晏福生,独腿中将钟赤兵,独臂少将童炎生、左齐、彭清云、陈波、苏鲁,独脚少将谢良。唯一一个一次授予37位少数民族将军军衔的国家。另外,除了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恐怕没有哪支军队会在一次授衔中给15位起义将领授衔。这些高级将领,抱着从戎报国的志向,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效力,有的曾与人民军队直接交战。在关键时刻,他们顺应潮流,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成为了爱国起义者。包括上将董其武、陈明仁、

陶峙岳,中将孔从周、曾泽生、韩练成等。另外,授衔中归侨将军、外籍将军和女将军也是不多见的。

那么这些不同等级的军衔有什么差别呢?只是军衔等级不同和受到的荣誉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同军衔受到的待遇也都是不同的。元帅和大将所受的待遇相当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其中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在开国将帅中,想要获得这两种军衔需要极大的战功和卓越的贡献,目前在和平年代已经几乎不可能取得了。中将和上将所受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将领待遇。其中上将是行政五级 ,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 ;中将是行政六级 ,享受部长待遇 。获得这两种军衔的将领,都可以称为高级将领。以上这些军衔都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并且能有随行医生、厨师、勤务员等后勤保障。而少将在生活上没有上述待遇,只能在医疗上享受部长级待遇。当然这些待遇也不是规定死的,例如许光达虽然是大将,但是军委考虑到他的“礼让军衔”的情况和他自己提出的建议,对他实行行政五级待遇,他是大将中唯一一个被定为行政五级的大将。而大将张云逸,由于资历非常老,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因此他享受了元帅的待遇。

这些英雄们都是在战场上用血泪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做出奉献的将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民的骄傲,授予他们军衔不仅是对他们的赞赏也是对其战绩,为其做出的贡献的认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