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解梦

解梦

睡觉做梦掉眼泪(睡觉做梦多怎样调理)

2023-04-18解梦
1935年秋,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央特科成员大部分已经撤离,只留下了少部分还未暴露身份的成员。21岁的特科员李云同志接受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去寻

1935年秋,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央特科成员大部分已经撤离,只留下了少部分还未暴露身份的成员。

21岁的特科员李云同志接受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去寻找两个男孩子。这两个孩子的身份是保密的,只知道他们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大的有十三四岁,小的十一二岁,湖南人。

图|杨开慧烈士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李云赶紧上街去寻找,可上海这么大,她又不能暴露身份,只能到处走,到处问。有的时候,她就站在流浪儿聚集的街边,一站就是半天,仔细观察他们之中有没有相似的孩子。

半个月后的一天,她找到了城隍庙附近,想要买一碗粥填饱肚子,她转头一看,正巧看到了粥摊一旁的两个男孩子,他们很瘦,穿的衣服也很破,从年龄上看是符合的。旁边的人对李云说:“这两个孩子很可怜,从来不说话。”

李云请两个孩子吃了粥,他们很饿了,吃得狼吞虎咽,但吃完粥后问什么都不讲。

李云没有敢多问,赶紧上报给了上海地下党领导人冯雪峰,又领着两个孩子去洗了澡,换了衣服。

冯雪峰换了一身便服,哄着两个孩子去吃饭,还跟他们套近乎。但无论冯雪峰问他们什么话,他们都很警惕,怎么都不回答。冯雪峰还发现大男孩的背后还绑着一块板砖,他很是心疼。

冯雪峰耐心地询问着他们,最后小男孩小声说他们是湖南人。

冯雪峰这下子确定了,立刻联系红色牧师董健吾,将两个孩子安置好。

事后,李云才知道,这对兄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烈士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

如果不是地下党组织一日复一日地寻找,如果不是正巧在粥摊前遇到,这两个孩子很有可能饿死或者病死在上海的街头。

妈妈杨开慧牺牲了,弟弟毛岸龙因生病早夭,我们无法想象,兄弟俩在偌大的上海如何生存,也无法想象这对患难兄弟的情感有多么深厚。

一、像三毛一样流浪

毛岸青比毛岸英小一岁,两人先后出生于长沙。

毛岸龙出生于1927年4月4日,他出生后的第8天,蒋介石就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经过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决定,毛泽东必须立刻动身从武汉前往长沙,准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杨开慧和陈玉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家乡板仓,毛泽东与他们匆匆一别,竟是他和杨开慧、毛岸龙的永别,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不幸被捕,11月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

毛泽民费尽周折找到三兄弟,将他们接到上海。为了安全,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青改名为杨永寿,而毛岸龙改名为杨永泰。

在叔叔的安排之下,他们进入了红色牧师董健吾开办的大同幼稚园。

1931年4月,他们入园后不久,幼稚园的5名保育员带着19个孩子到附近的法国公园游玩,请公园里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

图|毛岸龙唯一存世的清晰照片

这是毛岸龙留给世界的唯一一张照片,那时候的他才4岁。

上海的夏天十分炎热,毛岸龙突然生病,发烧、腹泻,被保育员送到附近的广慈医院急诊,当天晚上就在医院夭折了。在毛岸英兄弟俩的记忆之中,晚上睡觉前弟弟还只是病了,可第二天只剩下了空荡荡的小床。

妈妈牺牲了,弟弟也没有了,很快,幼稚园又因顾顺章的叛变解散,兄弟俩只得相依为命。

1932年8月,毛岸英兄弟被送到董健吾前妻黄慧光那里,和黄慧光的4个子女一起生活。刚开始黄慧光还能按月拿到地下党组织提供的生活费,但到1933年初,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转移到了江西瑞金,上海地下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黄慧光为了养6个孩子,去给别人洗衣服、扎纸花。

黄慧光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既要担心毛岸英兄弟的安全,也要为自己全家的性命提心吊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湖南口音太明显了,必须要严加管教,不能出去玩儿,也不能和别人交朋友,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搬家,先后搬到三个住处。在这段时间,一家子都过得非常困苦,毛岸英兄弟吃不好,穿着破衣服,盖的破棉絮,甚至有一次,他们还挨了黄慧光一顿打。

后来毛岸英和刘思齐回忆过:“大老婆(黄慧光)有好几个孩子,有一个儿子比我们小,他总欺负我们,尤其是岸青,岸青又倔,因此经常挨打,我和岸青睡在楼梯下的小黑屋里,我后来才知道那小屋是住家放扫把、拖把的地方。”

毛岸英兄弟长大后多少能够理解黄慧光的难处,但他们当时年纪小,吃不饱还要挨打。1935年7月,毛岸英见毛岸青又挨了打,就带着他离家出走了,在上海流浪了10个月。

毛岸青对毛新宇说过,在上海流浪,他们兄弟俩就像是《三毛流浪记》里面的三毛一样,什么苦都吃过。

图|毛岸英和毛岸青

有一天,毛岸青正在街上卖报纸,小雨下个不停,他的衣服都被淋湿了,报纸还是没有卖出去。

正在这个时候,他听见有个卖报的报童在一旁大喊:“看报呀,看报呀,赣南残匪已经全部肃清,伪师长毛泽覃被击毙。”

报童这么一喊,人们立刻围了上去。毛岸青不可置信地翻出这天的报纸来看,果然看到了叔叔毛泽覃的名字,心如刀绞。

毛泽覃牺牲于29岁,妈妈杨开慧也是在29岁牺牲,他们那样年轻,那么亲切……

图|毛岸英

毛岸青满腔恨意,又不知何处发泄,手无寸铁的他从口袋里面摸出一支粉笔,颤抖着双手在电线杆上写道:打倒帝国主义。

恰在此时,巡捕房的巡捕发现了他,对着毛岸青的肩膀就是一脚,将他踢翻在地。一群特务听到声响后也跟了过来,对着毛岸青也是一顿拳打脚踢。

毛岸青被打晕了过去,等到毛岸英过来找他,发现他的脸上都是血。毛岸英已经失去了一个弟弟,看到毛岸青这样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将毛岸青抱在怀里,喊着他的名字。

幸好一名好心的黄包车夫走了过来,将毛岸青送到了他们住的破庙里面。毛岸英拿不出钱给弟弟请医生,破庙里的一些孩子拿来红药水和姜汤,毛岸青渐渐苏醒过来。

但无论毛岸英怎么询问他,他都不愿将今天的遭遇说出来,坚毅的毛岸英心疼地哭了。毛岸青头上的伤伴随着他一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二、苏联留学,归国历练

当时国民党特务已经基本掌握了特科留在上海的全部隐蔽人员姓名、职业和相貌,李云和丈夫徐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寻找着毛岸英和毛岸青,而且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俩兄弟是毛泽东的儿子。

找到毛岸英兄弟之后,董健吾想要将他们送到陕北毛泽东处或者转移出国。

终于在1936年初,董健吾等到了机会。他听说张学良的夫人赵四小姐不慎失手打坏了几件心爱的古董,心疼不已,他就拜托西安城的一个朋友给赵四小姐找了几件明代彩瓷,送到了张学良住处。

张学良十分感激,要给董健吾谢金,董健吾没有要,只提出一个要求:能否把家中3个孩子送到苏联去读书,张学良当即答应。

上海地下党组织经过研究后,同意采用这种方式将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到苏联去。就这样,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莫斯科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念书,这年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

图|毛岸英和毛岸青刚到苏联时的照片

兄弟俩来到苏联后都非常刻苦地学习着,在十年制的学校里连跳几级,毕业之后,毛岸青考上了东方大学,继续深造。

在苏联时,贺子珍和毛岸英兄弟联系上,将兄弟俩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贺子珍的小儿子在苏联夭折时,是毛岸英和毛岸青陪伴在她身边,一遍遍喊她“妈妈”,帮助她走了出来。

即便过去了几十年,毛岸青还是很清楚地记得和贺子珍在苏联一起生活时的日子,他还总是提起,说他最喜欢贺妈妈。

图|贺子珍和李敏在苏联

1946年初,毛岸英先于毛岸青回国,他将毛岸青的情况告诉了父亲。

那时,毛泽东因植物神经失调症正在疗养,尚且不能工作,见到毛岸英回来心情大好,病情立刻好了许多。他立刻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祝你进步,愉快,成长!毛泽东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图|1940年,周恩来夫妇到苏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

1949年10月,毛岸青和贺子珍、李敏一同回国,毛泽东以欢喜的心情写信给毛岸英,告诉他毛岸青回来了,他十分开心:“这孩子很久不见,很想见他。”

毛岸青和贺子珍妈妈、李敏一同住在了中共东北局领导人李富春、蔡畅夫妇家中,在李富春夫妇的介绍之下光荣入党。

贺子珍觉得毛岸青从小便漂泊在外,在苏联又留学了这么长的时间,对中国农村不太熟悉,她建议毛岸青可以去农村锻炼一下。毛岸青当时已经有了去农村磨练的想法,贺子珍一说他就立刻同意了。

毛岸青在黑龙江克山锻炼了8个月,他的汉语读写都不太流利,普通话也带着浓重的湖南腔调,吃惯了面包牛奶的他也不习惯东北的小米饭和玉米面饼子。

克山条件艰苦,土匪猖獗,疾病流行,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毛岸青参加了土改试点的全过程,吃了不少苦,没有一句怨言。工作队年轻的队员对毛岸青关爱有加,帮助他熟悉克山,练习普通话和毛笔字,让出饼干来给水土不服的毛岸青吃。毛岸青还在这里学会了珠算,他经常练字、练珠算到深更半夜。

毛岸青一直用“杨永寿”这个名字,知道他真实身份的只有时任克山县县委组织部长的韩玉。

和同志们闲聊的时候,他提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位革命烈士,然而身边的同志们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他的母亲就是杨开慧。

图|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1948年5月,毛岸青离开克山,省委书记王鹤寿带着韩玉等其他同志去克山火车站为毛岸青送行,王鹤寿握着毛岸青的手说:“回去替我问好!”

身边的工作人员听后都是一头雾水,等到毛岸青乘坐的火车开远了,韩玉才告诉大家:“杨永寿同志其实是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

三、哥哥在朝鲜牺牲,陷入极大悲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岸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从事俄文翻译,先后参加翻译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还翻译了不少政治理论书籍和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些著作的翻译任务不仅需要扎实的俄文功底,也需要很深的理论基础。毛岸青是我国马列著作的优秀翻译家,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段时期是毛岸青一生之中最欢乐的时光,想要见爸爸,再也不必冒着枪林弹雨走过千山万水;哥哥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了,这么多年来,毛家终于有了一件大喜事。

然而1950年11月25日,刚到朝鲜一个月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在毛岸青的心中,哥哥是最亲密、最重要的家人。毛岸英的离去,让毛岸青瞬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根据毛岸青的秘书章庭杰回忆:“岸英的去世,对岸青的刺激很大。”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夫妇的合影

他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心中的苦恼无法和别人倾诉,久而久之,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本来就不能受刺激的他一下子病倒了,被安排住进了北京医院,病情越发严重。

毛泽东决定给他换个环境,送到苏联去治疗。

这是毛岸青第二次去苏联,这次他身患重病,还是孤身一人,身边已经没有了哥哥的照顾。

他的病情在苏联得到了良好的治疗,但他整天郁郁寡欢,几乎看不到笑容。

而失去了长子的毛泽东不仅沉浸在悲痛之中,还要担心毛岸青的病情,多次写信给毛岸青询问他的治疗情况。

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谢静回忆那段时间的毛泽东,说他伤心的时候,会“闭着眼,闪开视线流泪”。她曾亲口询问过毛泽东:“主席,岸青有病在调养,您怎么不去看他呢?”

毛泽东难过地说:“想看,但看到他就想起了岸英,想起了她妈妈,想起了牺牲的一家人,想起了那个时代……”

毛主席的沉痛,谢静看在眼里,多年后向别人提起,是想告诉大家毛泽东甚少见小儿子并非对他不关心,而是和平常人一样,有着不想触碰的伤心事。

当初毛岸英刚刚回国,毛泽东说看到他就像看到毛岸青一样,那种高兴好似还在昨天。而如今想到毛岸英和毛岸青,老人家就禁不住伤心。

毛泽东也对李敏提到过毛岸青的事:“我爱岸青,也非常同情他……他苦啊!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1955年,嫂子刘思齐来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他抽空去看望了毛岸青。毛岸青和刘思齐说想要回国,并且通过刘思齐给爸爸带了一封信。

毛泽东看到信后同意他回来,让他前往大连疗养。

四、父母和哥哥是他最思念的人

1957年,毛泽东去大连视察,专程去看了毛岸青。毛岸青的病已经7年了,毛泽东见他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很是高兴。

他和毛岸青聊了很长时间,毛岸青突然说起他做了一个梦。

这么多年来,毛岸青有过很多难以度过的坎儿,他很想念妈妈杨开慧,但从来没有梦见过她。但在这次和爸爸见面的前一夜,他突然梦见了妈妈。妈妈依旧是温柔美丽的样子,她笑着对毛岸青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字啊。”

图|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邵华夫妇看望父亲毛泽东

毛岸青说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毛泽东坐在一旁也沉默了半晌,神色悲伤地看着正在哭泣的儿子。他和毛岸青说起自己不久前刚写的一首诗: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他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他这一生都没有忘记过杨开慧,没有一刻放下过对她的思念。

毛岸青的话让毛泽东思绪万千,杨开慧、毛岸龙和毛岸英的离去,哪次不是让毛泽东心如刀绞。他同情毛岸青,他也想到必须要赶紧张罗毛岸青的婚事,让他有个说话的知心人。

此时的毛岸青已经37岁了,毛泽东也已经67岁。毛泽东甚少插手子女的恋爱,他提倡自由恋爱,只要对方人品过得去,思想过硬,并不在意对方是工人还是农民。但毛岸青的婚事,他不得不多操心。

毛岸英离开之后,从小身体落下毛病的毛岸青,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和神经方面的问题。毛泽东怎能不愧疚,他小时候挨打,因为他的爸爸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失去了母亲和哥哥,因为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之路。

如果在普通家庭,毛泽东已经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含饴弄孙,而如今他操着国家的心,却顾不上“小家”。

图|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邵华与毛泽东合影

毛泽东早就发现儿子对刘思齐的妹妹邵华有意思,毛岸青还曾经在毛岸英面前说过,以后找对象就想要找邵华这样的。

毛泽东主动问起毛岸青,毛岸青在父亲的鼓励之下给邵华写信,两人恋爱后,毛岸青开朗了许多,病情也在渐渐好转,他主动提出要离开疗养院。

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生下了儿子毛新宇。“新宇”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亲自给他起的。

然而6年后,毛泽东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毛岸青很悲痛,但几十年来的苦难已经磨砺了他的性格,他在家中布置了灵堂,拉着年幼的毛新宇,在毛泽东的遗像前起誓,将来一定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

毛岸青夫妇是毛泽东子女之中最常去韶山的,他们每次回去都要去父母曾经住过的地方看一看。有一次他们去韶山的时候,乡亲们希望毛岸青给韶山写点什么留个纪念,他坐在1966年父亲用了12天的办公桌前,写下了“我酷爱韶山”,这五个字被镌刻在了滴水洞的墙壁上。

1995年2月,毛岸青一家三口再一次来到韶山,72岁的毛岸青行动已经有所不便,当时气温又很低,毛岸青只参观了故居和毛主席铜像广场,当邵华向他介绍铜像10.1米的寓意时,毛岸青久久凝望着铜像上“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流出了泪水。

图|1961年中南海,毛岸青、邵华在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身边

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板仓,毛岸青也留有深刻而温暖的回忆。几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板仓给妈妈扫墓,在签名簿上写下了“杨岸青”三个字。人们以为他写错了,他们不知道,母亲的姓氏伴随着他和哥哥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晚年的毛岸青一直住在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小院子里面,客厅里面挂着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大幅油画。

父母和哥哥是毛岸青一生之中最思念的人,和他们有关的物品和照片,毛岸青都妥善地收藏着。兄弟三人和杨开慧唯一的合影、毛岸青夫妻俩和毛泽东的合照,总是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每逢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毛岸青也会带着全家去毛主席纪念堂,风雨无阻。

担任过毛岸青4年秘书的章庭杰说毛岸青的脾气很好,但因为家人的相继离世,对他的刺激非常大,晚年经常出现幻觉,以为自己看见了哥哥毛岸英,想象着自己还在和哥哥一同散步。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病逝在北京,享年84岁。韶山几位父老乡亲的代表匆匆赶往北京,想要见毛岸青最后一面。

毛岸青是领袖的儿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毛新宇的出生,就是给毛家留下了后人。他的一生都在克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一直埋头工作着,默默奉献着,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天,很多人对他还不甚了解。

图|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全家合影

邵华说,2008年就是建军80周年,又是毛主席诞辰115周年,还有北京奥运会。毛岸青和邵华有一个心愿,就是去看奥运会的开幕式。

在毛岸青去世之后,邵华提笔写道:阵阵夏风吹过院子的哭松哀柳,声声呼唤,万行泪水,漫过我心头。岸青走了,留给我永远的泪打春花的三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