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相术

相术

大师评梅艳芳面相(梅艳芳的面相详解)

2023-04-30相术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曾经一窝蜂的回到过去:王家卫选择六十年代,关锦鹏独爱三十年代,徐克则走得更远,回到清末民初的乱世。也许有人以为,这只是为了一种电影情调,甚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曾经一窝蜂的回到过去:

王家卫选择六十年代,关锦鹏独爱三十年代,

徐克则走得更远,回到清末民初的乱世。

也许有人以为,这只是为了一种电影情调,甚至只是为了票房考虑。

然而,每个导演选择的时代,都有特别理由:

王家卫六十年代随家人移居香港;关锦鹏自言对三十年代的氛围着迷;生于越南的徐克则对动荡局势特别感兴趣。

曾身处殖民地的复杂处境中,香港人也看透了历史的复杂。

而这种复杂性,又可以从香港电影的乱世和梅艳芳身上看到。

梅艳芳的身上,亦铭刻了香港人对过去与现代历史的冥想。

梅艳芳是一位传奇女子,她的奇特来自从小贫苦卖唱的坎坷身世,来自演艺生涯里的百变形象,也在于她英勇抗病却英年早逝。

银幕内外侠骨柔肠的她早已练就雌雄同体的性相,一部《钟无艳》成就了她。

舞台上唱游坏女孩、黑寡妇、卡邦女郎、埃及艳后和淑女等不同风格。

电影里演尽女鬼、女侠、民国女子、易服皇帝等各色人物。

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已经走在时代和潮流的前端。

西装、军服、旗袍、迷你裙、紧身胸衣、彩色假发、重金属朋克和化妆等都琳琅满目地穿戴,却又那样的烟视媚行或冷僻硬朗,不经世人蜚语。

要论说梅艳芳,犹如她的形态那样总有千百个不同的切入角度,真的很多话要讲。

在电影中,《胭脂扣》的成功令她的旗袍形象深入人心,真的很经典。

再到后来的《何日君再来》、《川岛芳子》、《乱世儿女》及《半生缘》等一度把她放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来。

虽然她是唱《坏女孩》大红大紫的潮人代表,但当年关锦鹏为她度身打造筹备《阮玲玉》,却获得观众高度赞同和期待。

后来她辞演而由张曼玉顶替,最初引起一番争议,主要理由是“张曼玉太现代,不像阮玲玉”。当然,后来张曼玉证明了她也胜任此角色。

她有“百变”之称,但很多人多着眼于她的坏女孩、妖女等前卫造型,而忽略了她的古典形象。

她被称为“东方麦当娜”,她翻唱不少日本经典歌曲。

然而,她又几乎是同代女星中最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

从《胭脂扣》到《似是故人来》,她穿着旗袍用低沉的声线唱着意境古典的歌曲,是她很多演唱会的必然环节。

她八七年的那个破纪录的演唱会,就特设怀旧环节,唱出《叹息》及《残月碎春风》等经典歌曲。

在铁达时手表广告中,她演出旧中国的爱情故事,在火车站苦候情人一幕,把梅艳芳的古典味道表露无遗。

她仿佛就是为那个时代而生的。

梅艳芳在这21年的舞台生涯里,创造了无数奇迹,无数经典。

她喜欢在舞台上制造些别出心裁的东西,从形象的大胆到舞台设计的精湛,每次都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梅艳芳就是这么一个人,别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

梅艳芳一生推出过30多张唱片以及演出过约40部电影,获奖无数,香港人亲切称她是”梅姐“。

她是香港粤语流行歌曲辉煌极盛期的标志性人物,与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合称为“三王一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乐坛的超级巨星之一。

她唱过《坏女孩》的叛逆,也唱过《似是故人来》的典雅;

她唱过《烈焰红唇》的性感,也唱过《梦里共醉》的传统。

她的风格是中国与西洋的结合,仿佛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时代和文化缩影。

梅艳芳是香港电影、 乐坛多栖发展最成功艺人之一。

她几度封夺影后,梅艳芳的影响力不只在演艺界,她更代表了整个香港及华人社会,她去世后被称为“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曾在一个访问中谈及自己的形象塑造,说自己不是靓女,长的也不好看。

所以希望能从性格、实力方面讨好观众。

也是情理之中。

又说自己对于男装打扮比较有信心,可以很潇洒,因为她一向都给人“阴阳错”的感觉。

梅艳芳的话语带出了一个重点,就是她的面目与性别的多元特性造就了她。

梅艳芳之所以能够百变,在于她在外型上的可塑性极高,

五官长得并不标致的她,免除了担当颜值的责任,

不在意角色丑劣,却可以肆意地尝试各种浓淡极端的妆容。

这是梅艳芳演艺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这是不是值得国内的很多演员引此为戒?

从面部轮廓看, 梅艳芳尖脸大眼,尤其眼窝很深。

她颧骨高耸,鼻梁挺直,能够托得起夸张的眼影和胭脂。

而略带厚润的唇带点性感、倨傲、反叛和不屑的神态,能帮助她建立丰富的表情。

至今那个男扮女装的齐宣王我还印象深刻。

借用无厘头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略带童音与幼稚腔调的说白方式,将男人的好色、猥琐、泼皮与昏庸演得豪迈奔放与自然。

从身型看,她瘦削平板的线条给人红颜薄命的感觉,

但高挑、骨感的她能架起任何夸张和复杂的舞台衣装,加上宽肩横膊与锁骨销魂,不但宜于西装、军服这些酷酷的中性风,也宜于性感的牡丹裙。

最后是她的声线,低沉、磁性、性感、沧桑,

但音域广阔、声底沉厚,能唱各类风格截然不同的歌曲。

梅艳芳比许多男子也更有气概,她的音域可以是鹅公喉徐小凤,也可以是九岁娇俏小云。

从幽怨小调、跳舞唱歌,到武侠剧的豪迈、奔放、嘹亮,甚至抒情的慢板曲式,她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虽然其古典形象无论在电影还是舞台都很受肯定,但梅艳芳的中国味却从来不减。

她最早穿旗袍唱的歌《似水流年》,是日本音乐人喜多郎作词作曲的。

她演过的三十年代女性,多少带着混杂文化的味道:

《何日君再来》中的她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生活的歌女;

《川岛芳子》的她是在日本长大的满洲皇族后人。

利用梅艳芳的古典形象的这些电影,不是要表现传统中国,而是要重现十里洋场的海上,并同时建构一种香港版本的中外文化混合体。

很显然,她成功做到了。

不难看出,对应她的众多电影形象,她在88年推出的唱片《梦里共醉》走怀旧风,仿效对象是三四十年代的荷里活女星。

在《何日君再来》及《川岛芳子》等电影中,旧中国与西洋怀旧风没有互相排斥,反而达到了香港电影时代的新高度。

梅艳芳的古典风,展示的是一个没有纯中国文化的时代——乱世与佳人。

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对乱世特别钟情,原因是乱世可以类比当时香港的社会纷乱与人心迷惘。

而梅艳芳的那张饱历沧桑的脸,她在社会上的丰富历练,

还有她可以游走在西洋、日本、中国味之间的复杂特质,使她成为乱世的最佳代言人。

《胭脂扣》这部经典被讨论很多了,这部电影掀起了怀旧片的风潮,

而梅艳芳的旗袍也创出潮流,再被电影《花样年华》推上高峰。

后来,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旗袍曾一度绝迹于中国。当时的中国女性,穿的只能是不分男女的农民工人服装。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女性才得再次穿上旗袍。

到了今天,中国女星参加国际影展几乎必备一套旗袍。

旗袍,有很复杂的文化因子。

得益于梅艳芳,但印象中没人能比她穿出更美的韵味。

从旗袍开始,《胭脂扣》中的梅艳芳代表的是香港版本的中国女性。

虽然生活在旧时代的妓院,但如花却在挑战社会。

她追求自由恋爱,她为离家出走的十二少安排工作,她也尝试主导自己的生活与爱情。

《胭脂扣》的故事与民族无关。

相反,其小说与电影都在努力寻回失落的荷塘风月,那是香港的本土文化。

而梅艳芳与她身上的旗袍,都是这种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

梅艳芳自四岁开始了她的演唱生涯,与家人在荔园、启德游乐场卖唱。

特殊的经历也让她异于常人的坚强。

可以想像,这些面相、身型和声线奇异的组合,

铭刻在一个自三四岁开始卖唱养家,十八岁参加新秀大赛脱颖而出。

八十年代成为乐坛天后和影后,却一生情路崎岖和死于壮年等迂回的命运里,真是为之叹息。

梅艳芳这三个字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是既近且远的。

她是众知周知的香港巨星,她的电影如《胭脂扣》及《审死官》等脍炙人口,她的国语歌《女人花》及《亲密爱人》等街知巷闻。

然而,她又始终跟大陆市场缘浅。

她后来拒绝去大陆拍外景,辞演《阮玲玉》。

她没有拍过中港合拍片,她的电影几乎没有正式上过全国院线。

她去世前,正是内地电影在《英雄》的票房成功之后的起飞时期,但很不巧,当年张艺谋邀她拍《十面埋伏》,她还未进剧组就去世了。

梅艳芳赶不上中国电影动辄有十亿票房的狂飊时代,也尝不到港陆合拍片的甜头。

她跟张艺谋的合作胎死腹中,却也许是一种天意。

被称为“香港的女儿”的她,仿佛注定一生以香港为根基。

她代表香港,滋养香港文化,影响了甚至几代人。

不得不说,当时的香港电影很山寨。

很多港片其实是烂片,剧情有时充满犯驳,技术上亦往往粗糙不堪。

然而,当年的港片,以至香港文化,最有趣的却是百无禁忌的创意,留下不少精品佳作。

这种山寨式创作,亦受到国际认可,甚至为西方所学:

成龙的功夫、吴宇森的动作场面,以至港式卧底题材,通通被荷里活取用。

梅艳芳就是出身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成功于这样的一个“山寨”时代。

她在鬼片中凄美,她化身黑帮大姐,她演绎出的妩媚娇羞

以上种种,都是今天的香港电影无法比拟的。

有大陆迷为梅艳芳可惜,因为她没能跻身中国大片进入大陆市场。

也许梅艳芳就是注定如此,彻头彻尾的属于香港。

她在香港导演与演员大举进军大陆市场之前,飘然离去。

而在她人生的最后两年,她参演的《钟无艳》《男人四十》及《慌心假期》等,除了令她再次获奖提名之外悄无声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影都保有港片风味,是为香港而拍的电影。

就像阮玲玉赶不上有声电影时代,才使我们今天可更聚焦于她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

梅艳芳没能赶上中国大片的时代,亦可能是一种幸运,而非遗憾。

如果她还活着,会演什么电影?

如果历史改写,梅艳芳没有早逝,也参与拍摄合拍片,故事又会怎样发展下去?

她会散发更多的演艺光芒,还是水土不服?

我想,答案自在你们心中。

而看了梅艳芳,才知道对不起张国荣。

《梅艳芳10思音乐会》钟楚红上台时,她说穿了张学友的心情。

张学友之所以全力搞好一个向梅艳芳致敬的演唱会,

是因为他认为这十年间,这十年里人人都记得张国荣,仍然会有人提及梅艳芳,却没有太多人很热烈很有组织为她做一点好看的事情。

我们看到的最大“热闹”,就是她的母亲和兄长如何在声嘶力竭争夺她身故后的遗产,一些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让她走后不得安宁。

看《梅艳芳10思音乐会》,才知道张学友策力之准绳厉害。

就是他替梅艳芳不值,就让她一次性赢回所有。

十年来该不是没有人怀念或尊重梅艳芳,但偏偏没有人有态度筹组一件盛事来好好向一位天后表达尊敬。

想必是要有一位超重份量,有能力有纪律的人才可振臂一呼,搞出一个这么近年超阵容的演唱会,让这么一位值得追悼的人借着在世的灵魂发光发亮,真真正正再次展示她的魅力和美丽。

不妨翻旧帐,看过张国荣那个悼念演唱会的都知道,真的可以用诡异万分来形容。

明明一个个出场的都是份量十足,都是香港有地位的实力派歌手、演员,偏偏个个走出来的态度、气氛、流程、表演假的很,商业气息太重。

不是说没尽力,但就是源头错了,以至整体出来都虚虚浮浮戆戆七七。

致敬完等于没致敬,现场哭完等于眼流白流。

可能只有牟利商最终赚了钱。

是看了《梅艳芳10思音乐会》,才知道真的有人对不起张国荣。

但懂他的一眼就感觉到,真正的知己还是有的。

郑秀文穿那件阔西装是最对梅艳芳胃口,

梁汉文那夜如有神助的歌吼,

何韵诗表演得比自己演唱会更透人。

即使很多人说失准频仍的陈奕迅唱《胭脂扣》那对死鱼眼神很配合意境。

梁朝伟更是一字一泪如泣如诉。

就连成龙那天,也老老实实站出来,坦白承认自己唱歌难听,说了十年来最合情理最动听的说话。谢幕时他也没抢麦,只站在台上轻轻哼着歌,满伤感的。他说梅艳芳生前经常和他争吵。

是的,这位香港女儿,是大家心中永远的梅姐,永远的阿Mui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曾对梅艳芳做过这样的评价:

“我们不会忘记梅艳芳女士对香港与内地影视交流合作所付出的努力。希望贵我双方继续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为中国影视节目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我们相信,这是对梅艳芳女士最好的怀念。”

正如她自己的临终遗言:

“当有一天我离开娱乐圈,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

我不要承诺,我只想当大家百般无赖的时候,望着天上的星星,会记起这个曾经好熟悉的名字。”

谨以此文纪念梅艳芳逝世15周年(2018年12月30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