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解梦

解梦

孕妇做梦梦到红马(孕妇梦见一匹大红马)

2023-04-04解梦
30年前,杨先让结束了“黄河十四走”,但人们从未忘记他,“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目前正在建投书局国贸店举办,以致敬杨先让一行考察黄河民间艺术的壮举

30年前,杨先让结束了“黄河十四走”,但人们从未忘记他,“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目前正在建投书局国贸店举办,以致敬杨先让一行考察黄河民间艺术的壮举。89岁高龄的杨先让近日还办讲座,谈到剪花娘子时,他依然激动不已。

89岁高龄的杨先让先生

回忆民间艺术家,他至今依然感动

就在前几天,杨先让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回忆往事,淡淡述说着“黄河十四走”在他生命中留下的重要印记,“我最爱做梦了,我的梦总是特别好,昨天我梦到又回到小山村了,水呀,山呀,石头呀,我高兴极了。”

“我这个人哪有什么计划,走黄河也是被逼的。”杨先让说,他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谁知刻了一幅版画,一举成名,阴差阳错到版画系教书。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被错划成“右派”21年后平反,意欲大干一场,着手成立年画、连环画系。杨先让没想到自己被他盯上了,“说实话,我对年画、连环画不感兴趣。”但江丰再三力邀,杨先让耳根子一软就答应了,“我这个人感情用事,又心疼他。”于是,杨先让成为年画、连环画系副主任。

1983年,杨先让远赴美国探望分离40载的父亲,因此接触到众多国外艺术家,也悄然启发了他。杨先让萌发对年画、连环画系“改革”的念头,想引进大民间美术,“回到国内后,我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反对的人很多。”学校勉强答应了杨先让的提议,于1986年成立民间美术系,他却落了个“杨先嚷”的绰号。

“光嗓门大不行,我感觉我不懂,就逼着自己要去考察。”杨先让回忆,当时选择黄河,是看重黄河流域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第一走”是在1986年年,一行8人集体出动,开始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而用的是杨先让化缘来的钱。“两个月走下来,我们都像是‘出土人物’,脸晒得黝黑。那一路,更交织着兴奋、悲伤、失望,常常是千辛万苦打听到一位民间艺人,结果要么是两个月前死了,要么是留下的东西在坟上烧了。”

考察黄河民艺一行人在河南三门峡冯佐村黄河边(右二戴帽者为杨先让)

从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这一走就走了十四回,盘点民间艺术家时,他至今如数家珍。“咸阳旬邑的库淑兰是我发掘的一号种子,太令人感动了,这是个大艺术家,这就是民间的齐白石、民间的徐悲鸿、民间的梅兰芳。”他至今难忘步入库淑兰家的震撼,她披了一件破衣服,身后的窑洞却像殿堂一样辉煌。他说,自己是艺术家,库淑兰也是艺术家,生活却有天地之别。“但她剪的东西全是乐观的,她是童养媳,就想象结婚的时候骑着大红马。”

25年后,《黄河十四走》大陆全貌首版

从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在走访中积累上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时至今日,杨先让说,谁想到要出书呢,谁想到 “黄河十四走”后来被叫得那么响呢。他更不会想到,《黄河十四走》在大陆全貌首版,竟然等了25年。

杨先让说,“当年我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写日记,多少人去,访问了谁,有什么收获都记录下来。”台湾《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看了他的日记,才获知走黄河竟有“十四回”。

《黄河十四走》大陆全貌首版

杨先让一行走黄河,黄永松早已了如指掌,“我们一走完,他就说,杨老师,你走了那么多次,你能不能写。”杨先让记得,在他家里,《汉声》杂志社一下子来了6个人,他们一起启发他。此后,杨先让断断续续写了一年,一同走黄河的女儿杨阳也帮着整理。杨先让交稿时忐忑极了,没想到对方说:“写得太好了。”接下来,《汉声》人仰马翻地忙乎了4年,该书于1993年出版。“这套书共3本,叫《黄河十四走》,我当时想这名字多难听,没想到后来叫响了。”

这套书详述了安塞腰鼓、汉画石像、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等。就在这套书面世前,杨先让一生的至暗时刻接踵而至,他苦心经营的民间美术系撤销了,“我感觉这么做很不够朋友,我还在这里干嘛。”杨先让1992年到了美国,这一走就是16年。

陕北的汉子们舞动安塞腰鼓

在美国,《黄河十四走》引起的轰动却是他始料不及的。“看到《黄河十四走》,科学家顾毓秀都傻了。”杨先让说,作家白先勇“走后门”搞到一套,还高兴地打电话向他报喜。物理学家朱经武则郑重捧来一套书求签名,还请杨先让给他的孩子们讲讲,“他说,这是老祖宗,这是传家宝。”在美国的16年,杨先让通过展览、讲座的方式传播、展示中国民间美术,他收藏的中国剪纸、虎头鞋、长命锁、肚兜,迷倒了无数外国人。他刮来的一股中国民间艺术旋风,也成为“黄河十四走”在海外的全新延续,岌岌可危的中国民艺也由此走向世界。

尽管如此,这套《黄河十四走》真正在大陆全貌首版竟然已是25年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人多马曾是一位媒体记者,多年前,他被杨先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此与老人结缘。多马投身出版业后,做了一套在好书榜频频现身的《杨先让文集》。多马说,他一直有出《黄河十四走》的念头,但当他联系黄永松时,一度被认为是骗子。直到他带着《杨先让文集》来到《汉声》北京编辑部时,黄永松才彻底改变了主意,一拍大腿说:“《黄河十四走》让他做!”

历经胶片转数码、编辑、排版、印刷等艰辛过程,《黄河十四走》最终于去年7月在大陆首版。这套书首印就达到1万册。

“徐悲鸿活着的话,会给我一个大奖”

“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展览展出了山东、河北的数十件民间艺术作品,云肩、银饰、布老虎、剪纸、长命锁等,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蕴含其中,杨先让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执著坚守也包含其中。

在面对读者的讲座中,杨先让循循善诱地指引年轻人走进民间美术,“民间怎么好看怎么来,画一朵花,叶子绿的不好看,来个红的也可以。”他说,妇女给小孩绣肚兜,没有学院派的规律,规律都在心里,“民间艺术是不讲理的艺术。”

库淑兰自剪像《剪花娘子》

谈到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未来时,杨先让心藏隐忧,“虽然一部分民间艺术可能因旅游商品开发,或因保留民族民间文化而存在,但性质将有所变异。民间美术的消失将是世界性的,中国也不会幸免。”回望“黄河十四走”,他不无感触地说,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独特而丰富,他遗憾认识它太晚了,“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的课题。”

“有学问的人太多了,我智商不高,我情商高。”杨先让开心回忆起自己17岁那年,演《雷雨》时的情景,台词记不下来,提词的声音甚至高过了他。但他说,自己有个好处,凡是交给他的事情一定会做好。

杨先让说,有记者曾经问他一头扎进民间美术里,不像他老同事黄永玉一样卖画赚大钱,会不会后悔。杨先让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用画去发财,我比黄永玉多一手,我懂民间美术,他不懂,哈哈。”

杨先让先生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我们是中国人!”杨先让在孩童时代,目睹过学校升旗的那一刻校长的眼泪,他忘不掉身为亡国奴的痛苦,忘不掉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这句话。为了保留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的血脉,杨先让无怨无悔。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可以告慰自己的老师徐悲鸿,可以告慰昔日的老院长江丰了,“徐悲鸿活着的话,会给我一个大奖。江丰活着的话,也会给我一个大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路艳霞

摄影:秦念、路艳霞

监制:周南焱

编辑:金力维

流程编辑:吴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