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广西宜州风水吧(灵山太平镇风水宝地)

2023-05-17风水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冯京在殿试中夺得状元,之前他在庆历八年(1048年)参加州试(考举人)中解元,次年参加会试(清朝称考取者为贡士)中会元,于是成了历史上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冯京在殿试中夺得状元,之前他在庆历八年(1048年)参加州试(考举人)中解元,次年参加会试(清朝称考取者为贡士)中会元,于是成了历史上三元及第的第八人。我国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实行开科取士起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制止近1300年间,能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而已,冯京就是这样的旷世奇才。

根据《宜州市志》记载,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宜州龙水县(即现在的宜州)状元山下的冯家湾(现为状元湾屯),状元山上还葬有冯京的祖父,这个地方真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应该去一探究竟。

4月6日上午我驾车过龙江桥到城北去状元山探究冯京的祖墓,看看那里的风水宝地,我想那里一定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宜州虽然是一座古城,但城区很小,也没有几条像样的大街,即使是龙江路这样的主街道也只不过是双向两车道而已,而龙江桥更窄,人车都混杂在一起,让人不得不紧张万分,以防碰撞。龙江桥南起老城区,北至河池学院,横跨龙江河,长265米、宽16米,始建于1960年元月,同年5月停建,1969年7月续建,1970年7月1日正式通车。建成后曾称宜山龙江大桥,后经改扩建为现在的规模,为龙江河上最早建设的桥梁。1995年建二桥后群众将之称为一桥,现正式命名为龙江桥。龙江桥北有冯京路,往西与上游的龙江二桥(也称状元桥)相连,桥北还建有冯京公园,当然是为纪念冯京而建的。

窄小的龙江桥

宜州城区龙江河及两岸

根据导航过桥不远就从龙江路往西拐进入了公园西路,只是很快就出了城区走在乡间公路上,这条路不但窄路面还破损严重,很多地方有积水,两边都是乱七八糟的建筑,其间既有菜园也有耕地,只能小心翼翼的驾车,当然还是安全到达了目的地。按照《宜州市志》记载状元山在城区龙江北岸一公里处,应该是以直线距离来计算的,实际上走七拐八弯的路,可能有三、四公里。状元山一带都是山,建有很多石灰窑和石料场,因此这些山大都被从山顶劈石取料,山窝中间的耕地种植了玉米,也没有村落,显得空旷和荒芜。由于地图上以及宜州当地都未标注冯京祖墓的位置,面对群山一时之间我竟不知道墓葬在何处。

状元山和状元湾屯在宜州的位置

群山之间的石料场和玉米地

据南宋人祝穆撰的《方舆胜览》载:“三元冯京……其祖茔在龙江浪埠之北天门山麓”。后经宜州有关人员实地勘察,冯京祖墓在状元山(原名天门拜相山)上,墓为圆形,径2米,高 60厘米,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墓台高1米,面积3平方米,为自然石加工垒砌而成。墓碑高45厘米,中镌“三元冯文简公讳京之祖”,字径4厘米,无立碑年月,估计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死后才立的。

关于状元山之前叫天门拜相山的来源,当地有一个传说:冯京三元及第、名闻天下后对生养自己的家乡龙江、宜州始终一往情深。一次宫廷宴会,宋仁宗问起冯京家乡情况。冯京自豪作答:“我的家乡头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即今罗城县),日间千人朝拜(千人到宜山庙上香),夜里万盏明灯(从破漏茅屋顶看见万颗星星)。” 皇帝听得兴致勃勃。大笑曰:“好家乡!宜山真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啊!”后来冯京官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宋代的参知政事就是丞相,因此冯家湾的后山被叫天门拜相山很贴切。

宜州也叫宜山,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因县内有宜山而将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为宜州、庆远府治所,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现在宜州区府所在地就叫庆远镇。宜山和骆驼山都在龙江北岸状元山前,有宜山尾和陀山路的地名。

正当我站在荒山下不知所措时从山脚的小路上走来了好几个人,我迎上前去向一位年纪大一点的大姐打听冯京祖墓的位置,她笑着问我是不是冯家人来祭祖的,我说是来探究古迹的。她自我介绍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刚从山上扫墓下来,以前她也去看过冯京祖墓,就在我们所在位置的这座山上。她说冯京祖墓葬得很高,在山腰的一个山窝里,现在基本上没有路走了,只有年轻人才能上得去,意思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是爬不上去的。这位老大姐还主动介绍状元山的另一边是冯家湾,现在改名为状元湾了,村旁还有冯氏祠堂遗址。她的详细介绍让我很感动。

这位大姐走后我仔细观察了冯京祖墓所在地的山,这山两边有突出的山柱,山腰以上的山体像一扇半圆的屏风,山腰以下是近乎陡直的圆形,的确很像官帽。怪不得冯京说他的家乡头戴平天冠。

冯京祖墓就葬在这座像宋代官帽的山腰上

关于冯京是哪里人很有争议,官方的《宋史》记载冯京为湖北鄂州江夏人,其列传第七十六卷有冯京本传:“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庭试,皆第一。”按《方舆胜览》记载冯京的祖墓在宜山,当然也可以说祖籍是宜州。也有说是广西藤县人。而最有说服力的当是《冯京墓志铭》,冯京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农历四月初三病逝后,葬在河南省密县城东21公里的曲梁乡五虎庙村南约100米处。墓志铭上对冯京身世说得清楚:“冯氏旧家河朔,五代之乱,避地走宜藤间。宋兴,天下定,崇公出献诗百篇,太祖伟而官之,亦不克试。蜀公知书,善教子,然于公尤力,心知公异日必贵。尝取公所诵书题官次服色于后,及公被命,视所书无一字异。崇公死,蜀公寓鄂州,遂为江夏人。”看来,冯京老家在河朔,也曾在宜州、藤县居住过,最后定居在江夏。

经查有关资料冯京的祖上为避五代时战乱从遥远的黄河以北河朔地区迁居宜州,祖父逝于宜州。冯京在宜州出生后一直生活到15岁才随父母到藤州(今藤县),几年后又落籍鄂州。此后到赣、江、浙等地游学。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在鄂州乡试,名列第一,中为解元,次年礼部会试,中了会元,皇帝殿试,又中了状元。连中三元,被称为“冯三元”。从中可以看出冯京的三元及第科考地不在宜州,但他毕竟是在宜州出生,并从宜州走出去的,是毫无疑义的宜州人。

我看了状元山的山势后觉得正如那位大姐所说的一样,以我的体力和赤手空拳来攀登这座有些险峻的山恐怕是难以胜任的,而且冯京的祖墓既无名字也无立碑年月,不知道是否为后人伪作,于是决定返回城区。

状元湾我也不去了,隔了上千年,也不知道那里是否还有冯姓人家,特别是看到状元山一带的环境,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山青水秀的模样,也罢,还是去看看其他景点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