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包含春联贴在客厅墙壁风水

2023-05-25风水
“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每逢春节时张贴春联是老北京民间传统习俗,几乎家家都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副春联。在爆竹声声中、家家户户的人儿喜笑颜开地相互簇拥着

“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每逢春节时张贴春联是老北京民间传统习俗,几乎家家都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副春联。在爆竹声声中、家家户户的人儿喜笑颜开地相互簇拥着,把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一幅、两幅、三幅……不一会儿,大街小巷里就贴满了喜庆的春联。春联不仅美化了北京这座古城,还为老北京人带来了喜气和春意。

春联,也被称为“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所以被称为“春联”。春联是一种在春节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说起春联的历史,还很久远呢!据说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什么是桃符呢?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具体是指,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在大桃树的下面生活着两位神仙,分别是神荼和郁垒。这二位神仙神通广大,能辟百鬼。所以老百姓便认为桃木能够帮助他们驱鬼,他们将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边一块绘上神荼的像,右边一块绘上郁垒的像,绘有二位神像的桃木板就是“桃符”。每逢过年的时候,老百姓就将这两块桃符放在家门口两边,用来驱鬼辟邪。对此,清朝的《燕京时岁记》也曾经有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及至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宫廷里流行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由此可知,在这个时候,桃符就是我们日后所说的春联。

一直到宋代前期,春联都被称为“桃符”。我国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就曾经在自己的诗中提到过桃符,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是在宋朝的中晚期,“春联”这个名称被渐渐地叫开了。名称的改变主要是源于用于材的变化——由桃木板被改为纸张。随着纸桃符的流行,桃符被渐渐地称为“春联”了。

到了明代,民间贴春联之风已很盛。据说春联的流行还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呢!据史书记载,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他在金陵(今天的南京)定都后,在一年的除夕前夕下了一道谕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第二天,朱元璋开始微服私访,在城内观赏各家对联,以为娱乐。后来他发现有一家的门上没有贴春联,过去一问才知、原来这家主人是个屠夫,他不会写字,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代写。朱元璋听后,立即叫侍从取来文房四宝,当场为这家书写了春联。朱元璋此举被后世人传为佳话。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当时的文人墨客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在旧京时,还兼打广告的作用呢!那时候,各个行业都会想办法利用春联来招揽顾客并宣传自家的生意。由于店铺经营内容的不同,其春联的内容也会有不同,如药铺常用的春联是“调剂有方侔相业,虔修有法体天心”,绸缎庄常用的春联是“此中多锦绣,以外无经纶”,粮店常用的春联是“风雨调合岁月,稻粮狼藉丰年”,酒店常用的春联是“香闻十里春无价,醉卖三杯梦亦甜”……这些春联无不表达了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寄托和向往。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方法也稍有差异。这里介绍一下老北京贴春联的讲究。

(1)首先是联语选择上的讲究。老北京人认为,要根据场地、爱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联语,如老年人住的屋子要选择张贴那些带有“福禄寿”词语的春联,小孩子住的屋子要选择张贴那些带有“学习、成才”等字眼的春联,而一对夫妻住的屋子要选择张贴那些带有“恩爱、和睦”等字眼的春联……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类似“树大根深”字眼的春联,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类似“春光明媚”字眼的春联,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类似“幸福健康”字眼的春联,厨房里需贴上类似“勤俭节约”字眼的春联,等等。

(2)春联的张贴要得法。要按照传统张贴对联的“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这是因为按古代读法直书是从右向左读的。

(3)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在张贴春联上,老北京有这样一些规矩,如上下联不可贴反、上下联具有因果关系、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