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黄妙应风水故事(黄妙应博山篇注解)

2023-04-08风水
自秦汉以来,中原的堪舆文化随着移民传入福建以后,根据福建山陵遍布,水流纵横的地形地貌,及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福建相地文化,其最早的代表作是黄
自秦汉以来,中原的堪舆文化随着移民传入福建以后,根据福建山陵遍布,水流纵横的地形地貌,及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福建相地文化,其最早的代表作是黄妙应的《博山篇》,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与开发,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

黄妙应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盘,慧日,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 正月十五生日。

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问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号黄巷。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黄文矩是黄岸的玄孙。

胞弟黄崇精,出家后号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后游江西曹山,成为高僧,人称曹山本寂。

相传黄文矩生时火里开莲,自幼向佛,常随母到寺院礼拜。长大后在衙门当狱吏,经常弃役与神光院灵观和尚和西院大安禅师来往听禅,后来拜万岁塔院谭空禅师为师,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盘。

他未在万岁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禅师,且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寺院清规约束,大安禅师知他素有灵根,由他自便。

大中六年(852)涅盘在邑内岩洞创建“石室岩精舍”,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创建舍灵云岩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

相传涅盘禅师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潜修,研习医学和相地法,常常跌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名其居曰“伏虎庵”,被来访的智广禅师称为“古辟支佛”。

以后有灵迹,据《五灯会元》记载,涅盘到灵观住地,灵光对他说:“我非怒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遥见曰:‘入涅盘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竹杖第点之,各随点而起。”

中和元年(881),涅盘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王审知将涅盘的异迹道行上奏朝延,升院为寺,僖宗皇帝赐匾,改名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王审知还赐号慧日禅师,并赠以诗曰:“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倾斜。溪声寒走洞,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其后颇多灵迹,出言成谶。黄文矩于唐乾宁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王审知奏请朝廷,赐谥“妙应禅师”。

同年八月望日葬于囊山寺西塔院。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

因此,妙应禅师也称国欢文矩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圆智大师”,世人称之为黄妙应。宋绍兴中,院僧以涅盘所传识偈,奏上于朝,赐塔额曰“慧熏”。

妙应禅师,莆田市涵江区志“人物传”载:“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篇》。”

历史上八闽信众真实的妙应,身份远比禅师更加徇丽多彩。他所著《博山篇》(也称《博山经》)至今对堪舆爱好者影响甚大,成为堪舆学的必读书籍。如今,黄妙应在堪舆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在禅界的影响。

黄妙应因家学渊源,以及福建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堪舆之学具有深厚造谐,后又得道证悟,具天眼通,能见人之所未见,对“龙、穴、砂、水、向”一目了然。

于是,黄妙应集汉代以来流传于闽的堪舆之学于大成,撰写了《博山篇》,成为福建堪舆始祖。

黄妙应的堪舆之学随着他的弘法传道踪迹,由莆田向南传入泉州、漳州,进入广东,在福建与广东沿海一带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福建许多家族在唐末迁徙过程中,黄妙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莆田本地除了迁居乌石山的九大姓外,还有丰州傅氏、仙游罗峰傅氏;在漳州,则流传着黄妙应留下的谶地“北溪四乔木”,“林、宋、杨、李”家族风水宝地,扶贫安弱抑强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