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厕所在楼梯底的风水(楼梯底下卫生间设计图)

2023-04-08风水
作者陈全介休方言将“厕所”称为“后楼”。而此写法和读音究竟对不对?为什么介休对厕所之称谓区别于临近诸地区?最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

作者 陈全

介休方言将“厕所”称为“后楼”。而此写法和读音究竟对不对?为什么介休对厕所之称谓区别于临近诸地区?最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行家拍砖。

毋庸置疑,在人类历史上厕所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更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跨越性的壮举。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从游牧渔猎居无定所到改造大自然的开端,更说明人类的羞耻观开始升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关于厕所的记载。《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意思是宫人专门负责给周王打扫房间卫生,建厕所,清除不洁之物,消除臭气。所谓“匽”,就是厕所,又称“偃”。《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hun)”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特别在洛阳邙山汉代梁孝王墓中还发现了水冲厕所,说明中国厕所文明是远远早于西方国家的。

首先我们先从厕所为何称为“楼”说起。

很多中国的古代墓葬中会将墓主生前生活的场景一一展现,以求生死富贵享受相同。当然很多大型物品无法陪葬,那么人们就会制作一些缩小比例的冥器,如锅灶、车马、厕所等,自然这些就为我们后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十分鲜活的证明。虽然这些厕所有陶制、绿釉,有大有小,形形色色,但厕所的样式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基本都是为楼状,上为人方便之所,下为养猪之地。也就是说,人的粪便直接就成为了猪的食物。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猪圈是现在考古学的命名,汉代对每种牲畜的圈舍各有其专名,如马圈称厩、牛圈称牢、羊圈为庠、猪圈为溷(音hun)。与现代猪圈不同的是这种猪舍与厕所合一的建筑形式,而这恰恰是汉代的习俗,溷本身含有厕所的意思,唐代大注解家颜师古也指出“厕,养豕溷也”。可见当时就是圈圂与厕合一的。这主要是为积肥所需,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就提到“溷中熟粪”,是指“溷”中猪粪尿、人粪尿和垫圈物充分混合、腐熟了的肥料。

在安徽阜阳博物馆里有一个汉代绿釉厕所,经文物专家鉴定属于汉代冥器。通高约35厘米,底宽约28厘米。下为猪圈,猪圈左右两厢为长方形,大小相等,左厢内有一头肥猪。上为楼厕,有三个门,每个门房后部各开三个镂孔。两厢之间设七级台阶,上层后半部为楼厕,面阔三间,开三门,中间前有形栏墙,厕所内与下面猪圈相通。庑殿顶,覆筒瓦,中间上起一庑殿顶亭阁,四面开有天窗。如此精美的建筑绝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说明当时贵族使用的厕所就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真回想一下介休方言之中的“后楼”一词,是不是我们先民也曾使用过如此豪华的厕所呢?

下面我再谈一下厕所的方位为何是“后”。

厕所作为“五谷轮回”之所,一直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古代厕所建造在北面偏东的位置,厨房要建造在南面偏东。因此去厕所时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称谓“上厕所”。当要去厨房时,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说做“下厨房”。在秦汉时期,即使是官邸也是如此安排方位的。当时的厕所就在整个院子的北面偏东位置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是不同的。经专家考证,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其形象可见于河北安平逯家庄汉墓的壁画及陶质明器,如出自广州麻鹰岗、甘肃武威雷台及河南睢阳东庄东汉墓的陶质明器。汉代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墙的北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汉时期的厕所就是在院落正房的后面,也就是说,介休方言“后楼”中的“后”应该出自于此吧。

为什么如今的民居建筑中厕所的方位与秦汉时期的不同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在不断进步,也就是说风水的阐释也有了不同之解。如今的民居都会遵循风水上所说的“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因此到了明清时期厕所一般就改在西南、东北方向上,这也是符合常理的。从自然的角度说山西中部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厕所一般不再这两个方向上,再说阳光照射的时间短,不利于污气的挥发,使院落气味干净。紫气东来,厕所迎之,确实也是会受到臭味之污的。

(上图为甘肃出土汉代坞堡陶器,中间有望楼,右侧为栈桥,右下为厕所)

综上所述,介休方言中把“厕所”称谓“后楼”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叫法。从1926年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李济来介休对新兵和警察进行了人体测量,结论是介休人是鲜卑族的后裔,到最近任兆琮先生发现的“乞伏君墓志”中也证实了在唐大周(武则天时期),在介休市义棠镇温家沟秦王岭上埋葬有鲜卑“乞伏部”后裔。诸多证据表明,介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山川阻隔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限制,使得山西方言种类繁多,介休方言又有别于其他临近地区,它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口语读音。因此介休人对厕所的称谓为“后楼”的缘由,我认为这是一个远至秦汉时期的称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