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相术

相术

面相三十八贵骨图片(三十八贵骨图解名人)

2023-05-03相术
原文道恒无名,朴(1)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2)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原文 道恒无名,朴(1)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2)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3)。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字面意思:

道永远没有名字, “道”虽小到微妙无形,而天下没有任何力量敢于让它臣服。侯王若能明白遵守其中道理,万物就会自然的宾服、归附。天地之气相互调和,就降下甜美的露水。甜美的露水均匀地洒落在大地上,并不受人们的支配与命令。天地创始之即,“名”已经创制出来了,“名”既然已经存在,就应该知道有个限度,知道这个限度,所以就不会有危险。卑微的“道”对于天下而言,犹如小溪川谷归流江海一样。

华军学者 解说:

在很多人眼里,老子所说的“道”虚无飘渺,若有若无。其实《老子》五千言,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修心养性之学,也不只是治国理政之学,更不是宇宙天文之学,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取得的所有成就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老子在前面讲的,“道”大到没有边际(第二十章: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小到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十四章: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在诸多先秦百家典籍里也都有类似的描述,比如《管子·宙合》中说:“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屈原《远游》中说:“道可授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如果用西方二元思维(4)来分析,没有一个事物即小之无内,又大之无外。那么用这种思维方式也永远不会体会到“道”是什么了。与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在中华思维方式当中,“心”与“物”不是分离的,“心”与“物”是一元的,是相互左右、相互关联的(注意:不是儒家的天人感应)。“道”之大在于体会,“道”之小在于感受,老子所讲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东西。

“道”无边无际(第二十章: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可以谓之大。无所不入(第四十三章:无有入于无间。)可以谓之小。“道”包容天地畜养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可以谓之大。无形无象无为无欲(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十章: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可以谓之小。

侯王若守此道,万物归附如百川入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是说天地并不仁慈,对待万物同等看待,本章中天降甘露不令而自均,也与第五章意思相同,这种“均”是天下最公平的“均”,而与儒家所讲的均不同,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里的“均”是以贵族礼制为准则的“均”,《礼记·祭统》上说:“尊贵的就拿取贵骨,卑贱的就拿取贱骨,尊贵者不重复拿取,卑贱者也不空手而回,这就是均平或公平了。(5)”

孔子一生追求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完全的复辟贵族世袭周朝礼制。礼制之下,人生来就有了贵贱之分,老子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礼制,是造成国家昏乱的罪魁祸首(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子认为,给百姓以最大的公平,莫过于清静守法无为而治。《黄帝四经·论约》讲道:“……因此,掌握天道者在审视天下之事的时候,必定查看事物由何处起始,审查其形名(始制有名)。形名确定之后,就可以确定逆顺、生死、存亡、兴坏(名亦即有)。(6)”结合《黄帝四经·名理》我们就能知道“夫亦将知止”止于何处,《黄帝四经·名理》讲道:“处理天下事物,必须先审查其名称。遵循名称究查事理,是者为福,非者为灾。是非之分,须依照法律来裁断。(7)”很明显,审名究理而止于法,才是治理国家实际应用上的最后环节。

不依靠自己的好恶行事,不妄为乱法,是为“知止”。君王朝廷抱法处势,人民自富自立,国家繁荣强盛,所以没有危险(不殆)。

大江大海处于卑下之处,而百川入海不令而归,也同天降甘露不令而均一样,这就是天道规则。君王权势可以号令天下,却不敢妄为越法,显得谦逊卑下,但却给了百姓平等的机会,天下百姓自然归之如水。

推荐阅读:兵者不祥,铦袭为上——帛本《老子》第三十一章解读

点击右上方的关注,小编将会每天定时更新,同大家一起学习中华文化智慧。

『了解更多中国文化智慧,请关注本头条或添加微信公众号、百度搜索新法家网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