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干城道人谈奇门与风水(道家奇门风水)

2023-04-09风水
今天,隋唐长安城的地面建筑大多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诗人的吟咏、考古的碎片,来想象和重构这座世界都会昔日的神采与荣光。长安不仅是隋唐帝国

今天,隋唐长安城的地面建筑大多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诗人的吟咏、考古的碎片,来想象和重构这座世界都会昔日的神采与荣光。长安不仅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都会”。

世界都会长安

唐代长安的前身是隋代的大兴城,为方便起见,人们通常直接称之为“隋唐长安”。开皇二年(582 年)六月,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宰相高颎[jiǒng]亲自负责,而具体工程则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主持。

高颎(541—607年),隋朝开国功臣、宰相。周静帝即位,左丞相杨坚专政,阴图禅代,他早知道高颎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人传达他的意思,高颎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

隋朝建立后高颎成为宰相,历任左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平陈元帅(杨广)长史,统军灭亡陈朝,打退高丽和突厥的入侵,受封齐国公。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为相执政近二十年,竭诚尽职。因反对废除太子杨勇(他的女婿)得罪独孤皇后,处以免官削爵。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以“诽谤朝政”的罪名下狱赐死。

唐代史学家杜佑评价:“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大唐盛世下的胡姬酒肆

营建新都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仅仅历时九个月,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新都就拔地而起。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郡公”,这座新都就以“大兴”为名。第二年正月,为了即将到来的迁都,文帝还特意大赦天下。三月,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隋文帝正式迁入大兴城。

隋唐长安城是大一统王朝的直接产物和象征,也只有这座伟大的都城,才可以和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相称,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长安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个系统规划的全新都城,这一点使其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都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一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了。

雪夜访普图

有一则著名的“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说的是某天夜晚,宋太祖赵匡胤冒雪走访赵普,二人确定了一个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其实,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并不是北宋初年才提出来的。

周世宗柴荣是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刚继位时他就立下宏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955 年夏,东平人王朴(906—959年)向后周世宗献了一篇《平边策》,内中首先提出了“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

他说:“攻取之道,从易者始。”主张先向南唐开刀,因为南唐与后周的边界线最长,易于实施骚扰,使对方疲于奔命、民困财竭,同时也可以侦察对方兵力的虚实、防备的强弱。等到对方疲敝已极,再趁机进攻,迅速夺取江北各州。占领江北后,攻取江南之地就易如反掌了。南唐既平,则南汉、后蜀可传檄而定。南方地区统一之后,燕云各州就会望风归顺。后周世宗对王朴的统一方略大为赞赏,不但将王朴倚为干城,而且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基本遵循了这一战略方针。

王朴除了献《平边策》外,并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957年,周世宗再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留守,授以“便宜从事”。959年,王朴猝逝,周世宗闻讯后以王钺叩地,大哭不止,追赠侍中,祀其画像于宫中功臣阁。

周世宗的千里锦绣江山便宜了赵匡胤

周世宗没有完全实施王朴《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在王朴去世的同一年,在征服了南唐的江北各州后,他没有继续向南方挺进,而是立刻转兵北上,希图用武力收复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只是因为在进军途中染上重病,他才被迫停止进攻。这件事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感慨。人们一方面被后周世宗敢于向强敌挑战的气概和魄力所折服,另一方面也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深表同情和惋惜。

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他拓宽道路,疏浚河道,又许临街开店,取消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取代后周前夕,开封已经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之后经过北宋的发展,开封在11 世纪至12世纪初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故宋人说:“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风吹开半边的门,赵匡胤正好面对殿内王朴的画像,他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左右侍从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对他的礼遇为何如此之重?”赵匡胤以手指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朕不能穿上这件黄袍。”(“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旧五代史》)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206 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后,在怯绿连、斡难、土兀剌三河之源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中心——四大斡耳朵,这时候,蒙古帝国还没有正式意义上的都城。直到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即位后,1235 年始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畔兴建哈剌和林城,作为帝国的首都,此后历经贵由、蒙哥两位大汗,相沿不改。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蒙古政权的统治中心南移,以大都、上都为核心的两都巡幸体制开始确立。从13 世纪开始,元朝靠着这两座城市构建起了它基本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每一位皇帝都要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来回巡幸:春天,从大都北巡上都;秋天,从上都返回大都。如此往复,年年如此。大都和上都,两座都城构成了元帝国两大神经中枢。

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正蓝旗的闪电河附近。1251 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位后,任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来到漠南后,将牙帐驻扎在桓州、抚州之间的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发家的金莲川幕府

此时的漠南草原,因蒙、金战争,原有州城大都遭到破坏。为安顿幕府人员,忽必烈于1254 年先行重建抚州城,1256 年,命谋士刘秉忠在附近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新城,刘秉忠选中桓州之东、滦水北岸地势平坦的龙冈作为新城基址。

刘秉忠(1216—1274年)是忽必烈早年最重要的谋士。他早年在家乡邢州担任吏员,后出家为道、为僧,博学多才,于易经、天文、地理、律历、奇门遁甲之术,无不通晓。后被高僧海云推荐给忽必烈,受到重用,为元代立国规模的奠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上都、大都城的规划,都出自其手,可称得上是元代都城建设的总设计师。

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1274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元世祖闻耗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1275年,元世祖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白云千载空悠悠——元上都遗址

新城的建设总共花费了三年时间,到1259 年才最后完工。这座屹立在草原上的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元朝建立后,确立两都之制,开平府在中统四年(1263 年)正式被命名为上都。元上都的建筑布局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也考虑到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1259 年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去世后,126 0 年三月,忽必烈于开平即位,随即与留驻漠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燕京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军事基地的作用,有鉴于燕京城屡经战火、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城外选址营造一座新城。

同上都一样,大都城的总设计师也是刘秉忠。刘秉忠选定至元四年(1267 年)正月丁未为黄道吉日,新城建设在这一天正式破土动工,1276 年,大都城建设基本完工。1283 年,城内基本设施修造完备后,元朝正式开始了旧城政府机构、税务机关与商铺等搬迁工作。1284 年,元朝建立管理大都城的机构——大都路总管府与留守司。1285 年,旧城居民也开始大规模搬迁进城。大都城的建设,历经十多年,至此基本告一段落。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

宽阔的街道、交错的胡同,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交通,交易变得异常便利。大都常年居住人口四五十万,来自天南海北说着各种方言的商贾、雇佣军人、旅行者、外交使节、传教士、匠人云集于此,波斯、阿拉伯和高丽的商人们把马匹、人参、麻布等贩运到大都,再把各种日用品、纺织品和书籍贩运回去,元大都成为中世纪的一座国际大都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