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起名

起名

陆姓女孩名字缺水(陆姓最顺口的名字女孩)

2023-04-26起名
山西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志超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灵魂的一次痛彻拷问与慰藉!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家乡和亲人的一次良心补偿和安慰!!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忝列历史研究者

山西省社科联副主席 王志超

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灵魂的一次痛彻拷问与慰藉!

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家乡和亲人的一次良心补偿和安慰!!

写下这篇文字,是对我忝列历史研究者中的一次洗礼与救赎!!!

中条山是山西南部运城盆地南缘的一座小山,东西走向,横亘300余里,南北最窄处可能还不到二十里,就像运城盆地南边的一段盆沿一样。它东接太行、王屋二山,西隔黄河与华山相望。山上林木葱郁,物产丰富,金、铜、铁、铝、硫磺、石膏、煤等矿产储量丰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中条山西头与华山互相阻挡,使滔滔黄河水由西拐为东流,沿中条山南坡出三门峡、小浪底,从此东入大海。中条山北山下是著名的运城盐池,那里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中条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著名文化山系,中条虽小,有容乃大!中条虽小,驰名千古!

从远古到神话传说时代,再到尧舜禹时代直至于今,中条山已经刻满了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文化符号!在中条山东段的垣曲县发现了“世纪曙猿”人类文化遗址,使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年代由3500万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使人类演进从非洲说一家发展到亚洲也有古人类出现的学术论断。中条山西段的芮城县境内,发现了人类180万年前用火痕迹的西侯度遗址,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第二处。在中条山下的运城盐池边,黄帝和炎帝、蚩尤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传承至今。尧舜禹时代,舜耕于历山,成帝业于蒲坂;大禹治水凿龙门、开三门,建都安邑,皆在中条山的怀抱之内。中条山南北夏县、沁水等地的西阴、下川等文化遗迹;中条山中段平陆境内,锁阳关青石槽贩盐古道上,伯乐相马的故事;蛰居在圣人涧旁“圣人窟”里因版筑之法闻名于世,从奴隶到殷商“中兴名相”的傅说;虞、芮两国互敬互让的“闲田”;唇亡齿寒、假虞灭虢等等成语典故,以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之故事,为中条山成为文化名山平添着一段段人文佳话。

中条山是一座美丽的山。中条山上的五老峰、四州山、首阳山、雷首山以及历山舜王坪,皆为美景所在。中条山西腰上的万固寺和山下的莺莺塔,是中国寺、塔建筑学上的奇迹。中条山作为三晋南出中原,西控秦、陇、巴、蜀的锁钥和门户,与黄河互为表里,自然天成,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南沟渡、五福涧渡等千年古渡口,以及潼关、孟津、横岭关等险关危隘,迤逦在中条山南岸的黄河边上,成为完固山西西南的屏障与天堑。中条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迄至抗日战争时期,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晋南最大最壮烈的一次大战役,中条山上山下各县几乎全域卷入战火之中。巍巍中条山,滔滔黄河水,再次书写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血染中条山、漂尸黄河水的壮烈一页,最终取得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彻底胜利。

中条山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晋南会战”,日军称为“中原会战”,日军投入了20万兵力,中国守军也达20万之多。1941年5月7日黄昏,中条山战役爆发。此时中条山地区狂风大作,黄沙尘土遮天蔽日,日军从9个方向向中条山中国守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是日军图谋已久的事情。早在“七七事变”爆发时,宋哲元29军在卢沟桥与日军对抗之后,撤往豫北,日军一路追赶至此成为对峙局面。另一方面日军占领山西太原后,一路沿汾河谷道南下,于1938年初攻占临汾等地,准备占领运城。1938年2月25日,日军攻陷豫北宋哲元部防守的济源邵源镇。28日,日军从东南角攻陷垣曲,晋南终于失守。宋哲元向西退守平陆东山黄河边的老鸦石村,旁边就是南沟渡口,蒋介石拒绝他撤过黄河移师河南的请求,宋部只好就地驻守。3月3日,日军攻陷闻喜,5日占领运城,6日占领永济、虞乡、解县等地。8日上了中条山,占领了平陆、芮城。至此,日军占领了中条山上各县县城及道路要冲。为了防止日军以中条山为跳板,渡过黄河西进西安,国民政府部署中国守军以中条山为依托全力布防,陕军孙蔚如部出关就在中条山西防守。第二战区司令部副长官卫立煌设前敌总指挥部于垣曲莘庄,在不远处即赵家岭下就是黄河渡口,同时在平陆东山曹川镇太寨村也设立了前敌指挥部,办公地就在蒋有林家里。八路军也在垣曲关家村设立了十八兵站,晋南各地的抗日武装都上了中条山。中国各路抗日武装齐聚中条山,反复与日军争夺,使得日军只能占几个据点,而未能真正占领中条山,仅平陆县城就几经易手。1938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就到平陆太寨村找卫立煌将军谈如何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就住在太寨村蒋四刚家里。朱总司令虽然没有见到卫立煌将军,但对前敌指挥部的国民党军官及地方武装领导人发表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流动到此活动的“动员剧团”演职人员也旁听了演讲,起到了很好的宣教鼓动作用。平陆县东许多人自发参加抗战,走上革命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和伟人感召下发生的。1938年8月,朱德到达垣曲住在同善镇北垛的十八兵站,后由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陪同到莘庄,与卫立煌将军会晤,使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得到贯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张稼夫、王义侠夫妇就在平陆东山曹川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他住在著名乡绅冯子健家,动员冯子健率领抗日队伍开赴垣曲前线作战,冯不幸于59岁时病逝于抗日前线,阎锡山第七专员公署为其赠送“民族英雄”匾额以示敬惜。至1941年5月前,中条山号称“马奇诺”防线,发生过血战永济、血战安邑、张店阻击战、六六大会战等一系列大小战斗,日军始终未能真正控制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发起后,日军以凌厉攻势,仅用19天便击溃中国守军固守达4年之久的中条山防线,占领了整个中条山根据地。第一阶段,日军仅用两天就攻下垣曲、平陆两县,控制了茅津渡、南沟渡、尖坪渡、东滩渡、关家渡、五福涧渡等所有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切断了中条山守军的退路,然后开始对其实施围歼。驻守垣曲的高桂滋第17军虽殊死作战,但因寡不敌众,高桂滋军长被垣曲长直乡石头圪垯村老百姓保护在一座天主教堂内才躲过一劫。他收拾残部退过黄河到达豫西渑池后,极为厚待中条山逃难的难民即因此经历而起。担任中条山东线防守的裴昌会第9军于5月8日放弃济源、孟县(今孟州市),向西撤退进入平陆山区。东北线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中的第98军、第15军、第93军3个军中,只有武士敏第98军奋起抵抗,其他军均作壁上观,致使战阵失利。北线防守横岭关的晋军赵世铃第43军,刚一触敌便放弃阵地逃往阳城,致使闻喜、垣曲两县大门洞开,仅1天时间日军便占领了垣曲、闻喜两座县城。驻守平陆的第80军,一触即溃,军长孔令恂从平陆中部的张店、晴岚一线一路退到百里之外的平陆县东山南沟渡口,然后带着165师师长王治岐渡河逃往河南。驻守夏县的曾万钟第五集团军,由于麻痹大意,在5月8日中午,竟让日军炮弹击中司令部,造成重大伤亡,导致指挥中枢遭到极大破坏,导致第3军败走尖山,军长唐淮源、师长寸牲奇相继牺牲殉国。曾万钟被当地群众搭救,才得以逃生,第五集团军数万将士被俘被杀,造成了中条山战役中国军最大的一次伤亡。除了武士敏军长率第98军浴血奋战、壮烈殉国外,驻在平陆望原的第38军赵寿山将军,坚持抵抗,寸步不退,他说,“望原是中条山的心脏,望原丢了,中条山就丢了”,最后壮烈牺牲。中条山战役,中国守军有少将以上将军9人殉国,被俘少将以上军官达8人之多,公秉藩就是一例。被俘被杀士兵有数万之多,除少数渡河逃走外,中条山上的20多万抗日武装力量几乎损失殆尽。所以,1941年6月9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的电文中称:“此次中条山损失,为上海抗战以来最大损失。”蒋介石对中条山战役的评语是:此是“抗战以来最大损失,最大耻辱”。

检讨中条山战役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蒋介石临阵换将,造成重大战役部署不到位。卫立煌将军是国民党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抗战中他与八路军真正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互支持、协助,取得了不少战果。他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从忻口战役到韩信岭阻击战,他率军退守晋南后驻守垣曲、平陆,在莘庄、太寨设立前敌指挥部,严防日军以中条山为跳板渡过黄河。他与朱德等共产党人关系密切,还去过延安,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真心拥护与敬佩。后他任河南省主席,驻防洛阳,夹黄河协调两岸防务,官兵比较熟悉,其战略意图也能很好贯彻下去,也有真正抗战的决心。但蒋介石听信特务谗言,将熟悉中条山情况的卫立煌将军以有“亲共嫌疑”召回重庆述职,派亲日派的何应钦去洛阳主持军务。中条山战役爆发前几天,何应钦无法应对,蒋介石才让卫立煌匆忙回洛阳指挥战役,使中条山战役的失败无可挽回。二是国民党守军麻痹大意,疏于防范,给日军以可乘之机。曾万钟率领的第五集团军,竟让日军摸清了司令部驻地所在,用炮弹击中了司令部,指挥中枢瘫痪,造成了整个战役中最为惨痛的损失。三是军无斗志,互不救援,作壁上观。晋军赵世铃第43军,刚一触敌就逃亡。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3个军,只有武士敏第98军奋起抵抗,其他各军作壁上观,不相救援,致使武士敏以身殉国。国民政府曾以沁水端氏镇为中心设立过“士敏县”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撤并。孔令恂第80军也是一触即溃,死里逃生,一口气就逃过了黄河。四是搞反共摩擦,使中条山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无法生存,几乎全部撤出了中条山,失去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和中坚。不管怎样,巍巍中条山,滔滔黄河水,终于没能使日寇作为跳板渡河西向,叩开西安的大门,也使日本帝国主义终究未能实现灭亡中国的企图!

本来,晋南有很好的抗日群众基础,中条山根据地是能很好与敌周旋的战场,可是国民党的反共摩擦政策与特务、敌伪活动,使共产党的组织及其活动被迫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太岳区,几乎退出了中条山地区。在晋南失陷前,阎锡山的第七专员公署从运城撤到平陆东部山区的涧阳镇;中共夏县中心县委撤到平陆东部山区的龙潭沟村;牺盟会、公道团、工农青妇四救会等群众组织和抗日团体,都撤往平陆东部山区的燕家山村一带,中条山深处的平陆东部山区曹川、下坪地区及夏县的祁家河镇一带成了晋南的抗战大后方。抗战时平陆曹川一带被称为三区。国民党中央第五赈济委员会朱庆澜将军1937年底就在平陆曹川太寨举办“太寨儿童教养所”,收留逃亡儿童和人员,1939年春天就达到500多人,儿童教养所按1年级—6年级分班,在蒋家祠堂上课。中条山沦陷后,一部分孩子被日军杀害,大部分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抗日战士。1939年初,中共晋南地委机关由夏县泗交镇韩家岭迁到平陆曹川镇崖头村,一个月后迁到龙潭沟村。地委机关在龙潭沟村活动时,对外称“中条山八路军办事处”,住在王哲、王海瑞两人的家里,这两人都是中共党员。王哲在垣曲抗战,还担任过县委书记之职。王海瑞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平陆县教育局局长直至病逝。王哲、王海瑞二人都是我本家堂伯。龙潭沟村深藏在中条山腹地,在高处俯瞰,它就像依偎在佛手心中的玉兔,又像盘卧在龙椅上的玉龙,静谧而闲适,它的脚下有一块巨石,小河在其身旁流过时形成了一个大潭,深不可测,被称为龙潭,龙潭沟村名因此而来。龙潭沟村都是王姓,只有30多户人家,全是不出五服的王姓同宗。我曾听王哲、王海瑞二位伯伯点滴讲过一些往事,没有作过深入了解,今天想来太遗憾了。地委机关在龙潭沟村时,直接领导一个“黄河话剧团”,有20多名演职人员,经常在周围村庄进行演出,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还在王哲家的二层楼上,秘密举办了两期地下党校,每期四五天,主要培训平陆三区即平陆东山区党员干部,每期有十几个人参加。1939年9月,中共中条地委在平陆曹川镇黄龙寨村赵万忠家成立,统一领导中条山根据地工作,不久也迁到龙潭沟村办公。嘉康杰是夏县胡张乡人,早年与高君宇等联系,成为河东早期中共党员,也是河东地区“革命播火人”和著名群众领袖,中共七大代表。1938年,刘少奇在临汾帽儿刘村召开北方会议,表扬嘉康杰一人为八路军扩军500人,堪称群众领袖,还送他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过。平陆曹川进步乡绅冯子健就是受嘉康杰引导、影响走上抗日道路的。党在河东及中条山地区有这样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但不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搞摩擦,致使中条山逐渐失去了抗日的社会基础。1939年11月18日,中共中条地委委员、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部供给部部长嘉康杰,从夏县韩家岭出发,经武家坪到平陆东山龙潭沟村中共中条地委驻地开会,途经武家坪时,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年仅49岁。后来查清,是国民党第七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主谋,派遣4名特务在一名当地人的带领下完成的刺杀。杀害一位群众领袖,便是打击伤害一方群众的抗战热情和积极性。1940年,八路军康杰支队在夏县成立,日后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为了纪念嘉康杰,1945年春,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决定,划平陆、垣曲、闻喜等交界处地区,设立“康杰县”,同年12月18日撤销。1952年将太岳五中更名为运城“康杰中学”,至今仍为全省著名学校。阎锡山追随蒋介石之后发动“十二月事变”,也即“晋西事变”,打击新军及牺盟会,使中条山抗日力量一下子削弱了。中共晋南地委、中条地委等党的组织,即随八路军129师从龙潭沟迁至垣曲,后又迁到平顺县,离开了晋南和中条山,这就为“中条山战役”失败埋下了伏笔!时至今日,国民党方面对“中条山战役”失败的检讨多语焉不详、讳莫如深。秦邦道先生新近主编的《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一书,先从平陆开始,后发展到中条山各县全部参与其中,历尽艰辛,多方收集,使之从零星散篇汇为浩瀚一帙,实在可喜可贺,诚为今后深入研究中条山战役提供了翔实资料,功莫大焉!

中条山战役后,中条山地区在日伪统治下变成了人间地狱。据史料记载,只有500多名日军和1000多名伪军就控制了平陆全县,他们采取残酷手段,到处实行“三光政策”,平陆8万多人口,4年左右损失了近两万人口。日军杀死有名有姓的平民就有11610人,宰杀大牲畜19701头,抢走猪羊72800只,粮食61420石,衣服被褥等712400件,金银首饰价值6623万元,烧毁房屋14290间,使平陆损失达276亿元。中条山其他各县的损失也不在少数。在平陆八政村据点里,4年里曾关押3000多名中国抗日军民,只有解放后任平陆县长、全国政协委员的卫璜同志和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侥幸逃出,其余全部被杀或受折磨致死。日伪军把这些人的尸体全扔在废弃的水井里和路旁沟边。1960年代修太茅公路(太原—平陆茅津渡口)时在一口水井里挖出的尸骨,惨不忍睹!1943年秋天,日军在夏县樊家沟村实行“三光政策”,一名日军士兵要求同一名叫文六平的汉奸进行杀人比赛,结果文六平砍死18人,日本兵砍杀17人。文六平是夏县祁家河镇庙坪人,当了当地民安队的小队长,死心塌地做了汉奸。还有平陆曹川镇上堡西河头村人张同(仝)文,1941年任维持会长兼民安队大队长,也是“铁杆汉奸”,文六平就是在他手下任小队长。后来张同文发现文六平心狠手辣,怕文六平哪天发起狠来把他给杀了,抢了他的位置,就设计把文六平弄死了。张同文在东山一带作恶多端,当地老百姓吓唬孩子时就说:“张同文来了!”小孩子一下子就不敢哭闹了。我小时候就常听大人说:“张同文,一只锤(一条胳膊上没有手了,只有半截胳膊),杀人从来不眨眼。”1950年12月18日,平陆县人民政府判处张同文死刑,在曹川镇下坪村的关帝庙旁执行了枪决。我上初中就在下坪村关帝庙里,常听老师们说起枪毙张同文时群情激愤的情形,显见当地老百姓对其憎恨之甚。就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了中条山,晋军、陕军也退出了中条山,共产党人重新回到了中条山地区,积极组织群众抗日。194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垣曲抗日民主政府在望仙镇栗沟村成立,这是中条山地区成立最早的民主政权。1944年5月,平陆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曹川镇黄龙凹成立。随即,稷山、夏县等县民主政权相继成立,中条山地区抗日形势重新活跃起来。中条山人民是吓不倒的!中条山人民是杀不绝的!1945年4月至5月,太岳军区一部和康杰支队密切配合,在闻喜、垣曲、绛县交界,消灭了危害中条山东部的最大一支伪军贾真一部,贾真一本人在垣曲皋落镇一民居中被击毙。据说,贾真一是河北人,拉起队伍后也曾真抗日,但也真反共。5月6月间,八路军发起条西战役,消灭日伪军700多人,平陆、夏县、垣曲3县交界处多个据点伪军投降。8月14日,平陆光复,中条山各县相继收复,被日军占领4年之久后的中条山重回人民手中。抗战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不懈奋斗的主张是正确的;表明中国人民是追求和平、不怕牺牲的英雄人民;表明再凶残的敌人,只要失去道义,最终必然灭亡!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陈谢大军从运城出豫西,就是从平陆茅津渡等渡口过的黄河。徐向前元帅挥师解放家乡山西,也是先从晋南运城开始的,一路向北解放山西全境。中条山、晋南,在山西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行文至此,我已经无法控制我的情绪:我是平陆人,是中条山的儿子,我为中条山感到骄傲,我为中条山人民感到骄傲!我是龙潭沟村人,在这里生活到18岁考上大学为止,这里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与情感之中。尽管我已在外求学、工作30多年,父母也已过世,但是我为这片热土魂牵梦绕,只要一有时间就想回去看看,那份亲近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说起家乡龙潭沟,我是学历史的,1983年至1987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学习深造,后到山西省社科联工作,30多年来忝列从事历史文化研究者之中,可对龙潭沟的历史却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成了盲点,可悲乎?我小时候隐隐约约听爷爷王仁秀提及,也有村里长辈们说的,爷爷是村里第一批中共党员,最早的党支部书记,他以做木匠活为掩护在平陆东山曹川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我爷爷、王哲、王海瑞伯伯们都是富户出身的子弟而早早参加了革命,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我记得我们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在外工作的人,都是早年出去参加革命之人,后来退伍回村的党员很多,整个村子的革命群众基础非常好。龙潭沟村没有恶霸、大地主,土改时只有富农和中农或下中农,贫农和赤贫极少,物产丰饶,交通隐秘而通达。这就是中共晋南地委、夏县中心县委、中共中条地委等党的机关陆续迁入龙潭沟村的原因。它往东不远就是老鸦石、南沟渡口,往南过太寨村也有渡口,往北往西可去夏县、垣曲,出入便利。据说嘉康杰来龙潭沟开会遭特务暗杀的消息,也是爷爷知道后首先带回村里的,各机关立即转移,才免遭破坏。嘉康杰被暗杀后,爷爷的单线联系人失掉了,再无人证明爷爷的党员身份。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当过副乡长,但是没有党员身份,直到1969年去世也没能恢复党籍,惜哉!1938年5月,朱德总司令去太寨村会晤卫立煌将军,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就是先到龙潭沟村,住在王哲家里,后才去的太寨。可惜这次没能在太寨见到卫立煌将军。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再次路过垣曲,过黄河到洛阳会晤卫立煌将军,解决了八路军急需解决的军需等问题,然后回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朱德总司令从抗战开始到了山西,在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战斗了3年多,当他在洛阳留下《出太行》一诗回到延安,再也没有上过太行山。我2008年至2010年在垣曲挂职县委副书记时,多次到县域各地察看八路军战斗遗迹,北垛十八兵站、莘庄等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红色文物保护不力也使我痛感失责!龙潭沟村附近的太寨、燕家山、崖头、黄龙寨、涧阳镇、南沟渡、祁家河等等,或一二里地,或三五里地,最多也就十几里地,我小时候随大人走亲戚,或随大人去看戏、看电影等,太熟悉了,但就是不知道它们曾支撑过如此重大的民族革命与解放战争的伟大使命和责任。我只看到它们的平凡和简约,而没有体会到它们的厚重和伟大!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汗颜!2019年,龙潭沟村因为挖矿造成塌陷、缺水等地质灾害,已经整村搬迁,龙潭沟村的光荣历史行将消失,中条山深处这个秀美的小山村将在地球上消失,太可叹了!龙潭沟村1980年代前后只有30多户人家,130多口人,现已发展到70多户,200多口人。原来山清水秀,静谧和谐,除了王姓,另有一家陆姓,一家李姓,一家刘姓,一家董姓,一家阎姓,全是从河南、山东逃荒来的,原来都住在村外,后来通过与王姓联姻,才慢慢融入龙潭沟村,成为一个整体。我知道的龙潭沟村,人们下地干活,几乎家家不锁门,家什农具都放在院子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行为,从来少有婆媳不和的争吵,不断有考上大学、参军当兵的好消息,是一个美丽和谐的小山村。王哲伯伯的第五个儿子王五平兄,收集了许多史料,撰成了不少文章,利用在县城工作的便利条件,经过多方努力,把朱德总司令在他家里住过的房子,也是中共晋南地委和中共中条地委住过的房子申请批准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在那所房子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由此,我家的老房子因此和王哲伯伯的房子一起,作为老民居一并保留了下来,这可能就是龙潭沟留给我最后的一点念想吧!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已70多岁的平陆县曹川镇人秦邦道先生,当过曹川镇的镇长。对家乡的这片土地爱之深,便觉责任重大,他退休后下决心搜集当地史料,访问老人,撰写了多部有关曹川地区的革命史书,如《平陆三区》《中共平陆县历史》,著有长篇抗战纪实小说《涧阳镇》和《一代英贤冯子健》。因为他和我的父母亲都熟悉,又知道我在省社科联工作,多少熟悉一点历史知识,就把每次出版的著作拿给我看,每次来太原都要见见面。殊不知我对家乡的历史是如此无知,实在愧对爷爷,愧对伯伯、叔叔的热血奋斗,愧对龙潭沟的水土养育了我这个游子,甚至在村子消亡时连一点办法都没有,束手无策!愧对中条山,虽说我也是中条山的儿子,但失去了村子就斩断了我的“根”,从此便成了天涯游子!我给秦邦道先生的《一代英贤冯子健》一书写过序言,那是因为冯子健的孙子冯学博先生是我的中学老师,关系甚为密切。冯老师的三儿子和我是初中同班同学,他的大儿子、二儿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四儿子是我的山西大学同学,五儿子是在太原工作的同乡,他一家5个儿子和我皆很熟悉,亲如兄弟。有这样两代人的亲密关系,我才写下了那篇序言,仅仅是述说情谊而已,并非对作品有深刻的见地和评价!这次秦先生又把三巨册100多万字的《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送给我看,并嘱我写一篇序言时,因为懒惰,已不再想提笔为文。但等我认真翻阅了这部书稿,深深地为中条山人民浴血奋斗的精神所感染。特别是那么多熟悉的地名、人名以及平陆东山曹川镇和龙潭沟村那些风土人情,使我无法摆脱其情其景,日夜纠缠其中,欲罢不能。加上深为秦先生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的精神所钦佩,我便以沉重的赎罪心理接受了邀请,把我知道的和在书中看到的,一并揉进个人情感,宣泄于笔端,写成这篇文字,以便稍稍获得一点良心和灵魂的安慰吧!

党中央提倡和号召学习党史,学国史,我实在是有太多课需要补!历史是有热度的,历史是有感情的,历史是充满活力的,历史是应该铭记的,就让我以这篇文字,为龙潭沟,为平陆,为中条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勇敢地担当起历史使命和责任,付出流血与牺牲,立起一块丰碑!

以此告慰中条山的英灵!安息吧!

以此告慰爷爷、伯伯以及父母!安息吧!

以此告慰龙潭沟厚重且光荣的历史,该记住的,我们定当铭刻于心!

文章评论